从西交利物浦大学在重庆的历年取分数线数据中,我们可以预测今年西交利物浦大学在重庆录取最低分大约在501分到539分,录取位次在41574名到5195名区间
无论新高考、老高考,历年专业录取分数线都具有无可替代的参考意义,本文小编帮大家整理了西交利物浦大学重庆历年录取分数线数据和最低录取位次、历年在重庆录取人数。
1、西交利物浦大学在重庆2022年历史最低录取分数线是503分,最低录取排名位次在12844名;
2、西交利物浦大学在重庆2021年历史最低录取分数线是541分,最低录取排名位次在13099名;
3、西交利物浦大学在重庆2022年物理最低录取分数线是512分,最低录取排名位次在36711名;
4、西交利物浦大学在重庆2021年物理最低录取分数线是551分,最低录取排名位次在35704名;
5、西交利物浦大学在重庆2020年理科最低录取分数线是501分,最低录取排名位次在41574名;
1、西交利物浦大学在重庆2022年最低录取分数线
年份 | 招生省份 | 科目/选科 | 所在批次/段 | 最低录取分 | 最低位次 | 录取人数 |
---|---|---|---|---|---|---|
2022 | 重庆 | 历史 | 本科 | 503 | 12844 | 20 |
2022 | 重庆 | 物理 | 本科 | 512 | 36711 | 42 |
2、西交利物浦大学在重庆2021年最低录取分数线
年份 | 招生省份 | 科目/选科 | 所在批次/段 | 最低录取分 | 最低位次 | 录取人数 |
---|---|---|---|---|---|---|
2021 | 重庆 | 历史 | 本科 | 541 | 13099 | 30 |
2021 | 重庆 | 物理 | 本科 | 551 | 35704 | 32 |
3、西交利物浦大学在重庆2020年最低录取分数线
年份 | 招生省份 | 科目/选科 | 所在批次/段 | 最低录取分 | 最低位次 | 录取人数 |
---|---|---|---|---|---|---|
2020 | 重庆 | 理科 | 本一 | 501 | 41574 | 44 |
2020 | 重庆 | 文科 | 本一 | 536 | 11117 | 18 |
4、西交利物浦大学在重庆2019年最低录取分数线
年份 | 招生省份 | 科目/选科 | 所在批次/段 | 最低录取分 | 最低位次 | 录取人数 |
---|---|---|---|---|---|---|
2019 | 重庆 | 理科 | 本一 | 563 | 22404 | 44 |
2019 | 重庆 | 文科 | 本一 | 566 | 5195 | 18 |
5、西交利物浦大学在重庆2018年最低录取分数线
年份 | 招生省份 | 科目/选科 | 所在批次/段 | 最低录取分 | 最低位次 | 录取人数 |
---|---|---|---|---|---|---|
2018 | 重庆 | 理科 | 本一 | 559 | 23869 | 44 |
2018 | 重庆 | 文科 | 本一 | 539 | 6233 | 18 |
西交利物浦大学(XJTLU,简称“西浦”) 是经中国教育部批准,由西安交通大学和英国利物浦大学合作创立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和鲜明特色的新型国际大学。她是中国目前唯一一所以理工管起步,强强合作,拥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学士学位和英国利物浦大学学位授予权的中外合作大学。国际领先的高等教育西交利物浦大学面向海内外招收本科生、研究生,目前已有包括45个本科专业、53个硕士专业(含非全日制)和16个博士专业在内的114个学位项目,形成了涵盖理学、工学、管理学、经济学、建筑、城市规划与设计、人文社科、影视等的学科体系。大学课程除公共基础课外均采用全英文授课。本科毕业生同时获得中国教育部认可的西交利物浦大学本科毕业证书、学士学位证书和国际认可的利物浦大学学士学位证书。研究生可获得中国教育部认可的利物浦大学学位。西浦所有学术院系均设有博士专业,对研究生教育的持续投入和重视是西浦实现其“研究导向、独具特色、世界认可的中国大学和中国土地上的国际大学”愿景的必由之路。引领高等教育变革自 2006 年 5 月 23 日建校以来,西交利物浦大学经过十余年发展,探索并创造了独具特色的“五星”育人模式和学生发展体系,建立和完善了适合未来社会需要的现代大学管理和运行机制,打造了一支高水平的人才队伍。其独特的大学理念、高水准的人才培养质量和浓厚的国际化特色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认可,被誉为“中外合作大学的标杆”和“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探路者”。独具特色的育人理念西交利物浦大学以使师生“Happy life and successful career(幸福生活、成功人 生)”理念,以保护和发展人类生存能力目标,以多元、规则、创新、自由、信任价值,利用其在治理结构和管理模式上的空间,直接面向世界和未来发展趋势,融合东西文化与教育精华,整合全球资源,探索高等教育新模式,培育有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