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志愿库> 节日习俗> 正文

三明有哪些传统文化和习俗(元素+特色)

2023-07-16 09:07:04 文/高考志愿库

传统文化是我们生活中息息相关的,融入我们生活的,我们享受它而不自知的东西。传统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文化,是各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现。其实大家都很好奇各个省份当地的传统文化及传统文化特色,小编整理了三明的传统文化和习俗,供大家参考,希望有所帮助。

三明有哪些传统文化和习俗(元素+特色)

一、三明有哪些传统文化和习俗

戏曲文化

梅林戏

梅林戏,俗称“泰宁大戏”,是流行闽赣边陲,相传清乾隆年间,由徽班经江西、浙江传至闽而形成的一种乡土戏。表演方式形成了梅林戏朴实、粗犷的艺术风格,唱念打做都有一定的程式动作,唱腔以皮簧、拨戏、吹腔为主,尚有南词北调,弦索、四平调、青板,小调等;乐器分文乐(弦乐、管乐)、武乐(锣、鼓、板);音乐曲调以弦乐伴奏和吹奏乐为主。行当有“七紧、八宽、九逍遥”之称,角色也分生、旦、净、末、丑,行当全、分工细,生、旦唱词大嗓开小嗓落,每句都有“噫”的拖音,山歌风味浓。花脸唱腔节奏强烈,老生唱腔变化多,声调高昂,丑行唱念结合,全剧粗犷与婉转相兼,别有情趣。服饰精致古野考究,化装时常在眉与唇间饰以红点更觉可爱,加上语言由过去讲当地的“土官话”改为现在的普通话上演。传统剧目有《飞龙带》、《兰腰带》、《乾坤带》、《鸳鸯带》、《双贵》、《单贵图》等。

肩膀戏

肩膀戏,亦称肩头坪。据《沙县志》记载,清朝宣统年间,闽中沙县的民间戏剧十分活跃,各班竟相演出,时有"玉枕轩"的领班连细狗别出心裁,创新一种小孩子站在大人肩膀上表演的肩膀戏。主要剧目有《小放牛》、《补缸》、《花子过关》等。

肩膀戏,是福建省独有的民间传统艺术。演技奇特,唱腔动听,兼容各调,场地不拘。素有"肩膀上的民间艺术奇葩"之美誉。 

宜黄戏

宜黄戏俗称大戏、土戏。由昆曲、西秦腔发展演变而成的。明朝末年由江西抚州传入建宁,盛于清朝。当时,建宁拥有同师同祖同腔调的戏社五个,遍及建宁各集镇。宜黄戏主要以用二换一曲唱到底的《碧玉簪》、《珍珠塔》誉名,次以传统正本戏《龙凤配》、《二度梅》、《下南唐》等二十余个剧目广流于众。宜黄戏腔调多唱上线(二换或二簧)折子戏(俗称杂戏)多于正本。 

大腔戏

大腔戏,仅流传于永安青水乡一带,属戈阳腔戏,因是“大嗓子唱高腔、大锣大鼓唱大戏”。大腔戏保留了清晰的荆楚古音的纯洁面目,被誉为是“戏剧中的瑰宝”。大腔戏分生、旦、净、末、丑,乐器只有锣、鼓、钹、唢呐和板,传统剧目有《白兔记》、《黄飞虎过西歧》等50余个。 

南词

南词是将乐主要地方戏曲之一。据考,它源于江苏省苏州,原系一种坐唱曲艺。清代中期从浙江传入将乐,后广泛流传。县内城乡组建班社坐唱戏文,演唱者5~10人不等。在长期演唱实践中,此曲艺经民间艺人不断加工发展,吸收民歌小调之精华,逐步形成带有地方韵味的将乐南词。 

民俗文化

三明,作为福建省的一部分,因为山的阻隔、语言的特殊、历史的落后和贫困,受外来文化影响较少,所以,相对地它保留了更多的晋、汉、唐、宋历史上几次客家大迁移的古代民俗文化。

岁节:舞龙,历来是岁时节日最为突出的一种民俗游艺活动,三明各地均有此俗,每逢佳节,人们在村头、草坪、长街、广场相聚舞龙,增添节日的喜庆,乞求来年的安康。这一带的龙,大多是竹、木、布、纸等扎成的,一般少则九节,多则三十余节,均为单数。

婚娶:始于周代的婚礼,在三明的一些地方依然可见。原始社会末期的“抢亲”,在我们这里仍有许多保留,例如迎娶新娘多半在半夜或天明之前;迎亲队伍到达女家时,女方把家中所有灯火全部吹灭,要等男方进门用带来的灯火将女方家的灯会部点亮,新娘才能出门等等,都是抢亲习俗的遗留。

食住:这方面的习俗是最有时代的代表性,在宁化、清流、明溪一带有着从晋代就已经有了记载“吃老鼠干”的习俗;宁化的“鱼生”资格就更老了,可以推至原始社会末期;还有“韭菜包”,它应当是北方饮食文化对南方饮食文化影响的最好见证。

放河灯:每年农历七月十五前后几天是客家人祭祀故去的亲人,超度亡灵的日子。旧时家家户户要制作米果、擂茶、制备三牲、香烛、纸钱,恭迎列祖列宗“回家”探视。村中还要打醮、做焰口、放河灯……其中最有趣的是放河灯。河灯是用上过蜡的红纸剪成荷花、鱼、船等形状,里面按上一根纸捻,入夜由僧人带至船上。僧人在船上设坛,诵经念佛,敲敲打打。无非是追荐亡灵,祈求消灾降福。烧过祭文后,在河灯里注入灯油,点亮放入江中。 

时令习俗

春节:又叫元日,俗称“大初日”。是日,零点开始就有人早起燃放鞭炮叫“开门”,但门不敞开,鞭炮放完即关门。这一天家家户户都早起,家中人也互相道喜,说吉利话。当天不挑水、不劈柴、不扫地。饭后出门礼拜社稷,曰“出行”。遇人互道“生财”、“添福添寿”,不走亲戚。初二开始走亲访友,至初六止。晚上需放鞭炮“封门”。初三“送垃圾”,每家此日开始打扫全庭院和厨房、过道,把清除的垃圾装在一提竹箕里或大篮里,带上香纸炮烛,派一个家人担着或二人扛着将垃圾倾倒河边。垃圾倒完后,要在河边拾大小石装入竹箕,名曰“拾元宝”,回家后倒在土地神座下,以图招财进宝之吉利,意为倒去垃圾担来元宝。   

立春:“立春”之日,每家摆设香案于大厅前,先日用红纸束好鲜菜一棵,及各色鲜果数碟,全家人顶礼上供“天神”接春,有“新春大似年”之说,“立春”时刻,城乡各地,鞭炮声此起彼落,响彻云霄。

元宵节:俗称上元节。挨家挨户宰牲,买新肉,既是供品又是庆元霄佳肴。如有添男丁,须在正厅悬挂花灯一盏。是日将春节粘贴的“岁纸”撕下焚化。俗云:“烧了上元纸,各个寻生意。”“看了上元灯,各个操营生。”示意新年已过该各从其业了。各地乡村有举行跳灯舞龙等形式多样的群众文化娱乐活动。

清明:家族大开祠宇,具牲醴,祭祖毕,大摆筵席,曰“吃清明”。众乡民具祭品上墓除草、复土、挂纸。解放后,簇伙做清明消失了,个人上墓祭祖依旧。

端午:农历五月初五。数日前,各家陆续包裹粽子,亲友相互馈送。是日,所有门窗悬草蒲插艾条,贴钟馗像、八卦太极神符,以示驱邪避鬼,人人必饮雄黄酒。中午出外采草药曰“采节茶”。城区有龙舟赛。

“中天贶节”和“尝新”。定为农历六月初二,除有“中贶节”习俗地外,其他村落农民为庆丰收,在早稻吐穗时,择辛卯日,摘回未熟谷穗插于神座和土地厨香炉中,宰鸭捕鱼一并供拜,邀亲请友会餐,预庆丰收。

中元节:俗称:“七月半”、七月节或鬼节。此日,为追祭行人之日,家家户户必大量点蜡焚香烧纸,做“碱糍”。

中秋节:为农历八月十五,是日或之前即使是偏僻村庄,也得早日往集市买好“月饼”。各乡村有吃“月饼”习惯。俗云:“五月节裹掉,七月节烧掉,八月节柄(饼)掉”。

重阳节:为九月初九,又叫“登高节”。各家改善生活,扎纸鸢供小孩嬉放。城区有登高、滚坝王窠等习惯。

十月朝:农历十月初一,有些乡村称此日叫做“十月朝”。一年辛苦,宣告秋收结束,于是打糯糍,设简筵会友聚亲,以庆丰收。

冬至:时日设供,合家跪拜祭祖敬祖,曰“拜冬”。群居氏族,大开祠堂,设牲醴供祭,群拜祖先。

腊月:农历十二月二十三俗称为灶君上天之日,于是家家户户晚饭后,设供祀灶。祈求上天奏好事。延续到正月初三,设供恭请灶君下凡,祈愿下地保平安。腊月择日进行大妇除,俗曰:“扬尘”,在过小年前,各家各户将门窗厨桌板壁等洗刷一新,庭院上下,扎帚扫刷。把庭院、房前屋后打扫得干干净净。

除夕:俗称“三十夜。”是日,家家张贴对联,大小门窗贴上红纸扎好的岁纸,设盛馔,先祀社神祖先,后合家吃团圆饭,给小孩包压岁钱,晚上放炮请年辞岁,守岁封门。

二、三明城市简介

三明市地处闽西和闽西北,自然概貌为“八山一水一分田”,辖11个县(市、区),总面积2.29万平方公里。2021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953.47亿元,比上年增长5.8%。年末全市常住人口248万人,年末全市户籍总户数79.92万户,户籍人口286.70万人。市情特点可概括为“一区六城”: 

“一区”,即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 

*总书记长期关心三明发展、情系老区人民,在福建工作期间,先后11次到三明调研考察,作出了“青山绿水是无价之宝”“画好山水画”“不要忘记老区”等一系列重要指示。2021年3月23日,*总书记再次亲临三明考察指导,对三明老区苏区发展特别是医改、林改、乡村振兴、沙县小吃等作出新的重要嘱托。*、国务院高度重视、大力支持三明老区苏区振兴发展,2021年1月印发了《关于*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意见》,明确支持三明建设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2021年4月全国首届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现场经验交流会在三明召开。 

“六城”即: 

魅力红色之城。三明是中央苏区核心区,全市11个县(市、区)都是原中央苏区县,宁化县是红军长征出发地之一,*、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曾在三明从事过重要的革命实践,全市参加红军3.7万人,参加长征1.12万人,为中国革命作出特殊贡献和巨大牺牲。 

新兴工业之城。三明是新中国建设的新兴工业城市,目前已形成38个大类行业的综合工业体系,集聚了全省最大的钢铁、造纸、水泥、重型卡车等传统产业,培育发展了石墨烯、氟新材料、稀土新能源、生物医药等四个战略性新兴产业。 

绿色生态之城。三明是“中国绿都”,全市森林覆盖率达78.73%,空气、水、土壤质量均居全国前列,是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国家森林城市、全国生态保护与建设典型示范区,拥有泰宁世界自然遗产、世界地质公园和180多个国家级旅游品牌,全市人均预期寿命80.02岁、高于全省1.11岁。 

和谐文明之城。三明是全国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发源地,新时期精神文明建设是从三明开始的,2015年以来连续三届蝉联全国文明城市称号,拥有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双拥模范城、平安中国建设示范市、全国综治“长安杯”等荣誉。 

改革创新之城。三明是一座具有改革基因的城市,医改成为全国样板,被列为首个全国深化医改经验推广基地;林改保持全国领先,是全国林改重要策源地,被列为首个全国林业改革发展综合试点市;基础教育改革成效明显,成为全国12个、全省唯一入选教育部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实验区的设区市;绿色金融改革创新突破,被列为省级绿色金融改革试验区。 

包容开放之城。上世纪50、60年代,来自“五湖四海”的10万建设大军支援三明“小三线”建设,塑造了特有的开放包容文化,目前已形成集机场、动车、高速为一体的综合立体交通体系,机场航线可达北上广深等15个国内主要城市,铁路、高速公路里程分别突破840公里、900公里,京闽(三明)科技合作、沪闽(三明)文旅合作、闽西南协同发展区产业合作等区域协作取得新成效。 

三、三明习俗的相关文章分享

(一)、精选三明人结婚习俗,老三明结婚男方女方习俗大全

三明有哪些传统文化和习俗(元素+特色)

(二)、三明市人春节过年习俗大全,老三明市人春节过年的传统习俗

三明有哪些传统文化和习俗(元素+特色)

图文推荐

列表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