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志愿库> 节日习俗> 正文

深圳有哪些传统文化和习俗(元素+特色)

2023-07-22 13:44:11 文/高考志愿库

传统文化是我们生活中息息相关的,融入我们生活的,我们享受它而不自知的东西。传统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文化,是各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现。其实大家都很好奇各个省份当地的传统文化及传统文化特色,小编整理了深圳的传统文化和习俗,供大家参考,希望有所帮助。

深圳有哪些传统文化和习俗(元素+特色)

一、深圳有哪些传统文化和习俗

民俗

深圳原居民民风淳朴,保留了较多的民间习俗。自秦汉中原汉族人进入岭南到两晋时期,深圳地区已大致完成从原生状态的民俗向以儒家文化为内核的汉民俗的转变。约至宋元之间,岭南地区形成了以不同方言和习俗为主要界定标志的广府民系、客家两大民系。 

深圳客家人不仅以罕见的勤劳与坚韧,建起了数以百计规模宏伟的客家围屋,而且把“崇文重教”观念与耕读传统带到深圳,积极兴办教育,从传统私塾到办起“光祖学堂”“振能学校”“广培学校”等新学。

300多年来,深圳客家人筚路蓝缕,艰苦奋斗,辛勤垦殖,开枝散叶。每当民族危难之际或重要的历史关头,深圳客家人都能挺身而出,敢为人先,创造奇迹。从“复界垦殖、九龙海战、李朗开放、庚子首义、东纵抗日、蛇口试管”这六个重要的历史事件与时间节点,可以梳理出一部深圳客家简史,从中演绎出波澜壮阔、可歌可泣的历史故事,折射出深圳客家人在这片神奇土地上的独特贡献。

戏曲

讲粤语的罗湖、福田、南头、蛇口、西乡、福永、沙井、松岗、公明、光明、平湖和大鹏地区的人喜爱粤剧。与粤语镇村相近的客家地区,比如石岩、龙华、观澜、布吉、盐田、沙头角、横岗、龙岗等地原住民,也会对粤剧团巡演到此踊跃买票观看;重大节庆和醮诞祭祀活动,也会像讲粤语的村镇一样,包两场粤剧开锣演唱欣赏。至于坪地、坪山、坑梓、葵冲等客家村落,因为以前对粤语“唔识听”,所以较少看。 

万丰粤剧:万丰村民间有迎神赛会演戏的习俗,每遇祭祀、喜庆、宗族活动,都与演戏相结合,请戏班成为当地的家常便饭。民间艺人与戏剧爱好者,农忙务农,农闲从艺。因此,万丰村的粤剧艺术能经久不衰而流传下来。直到现在,万丰拥有两次荣获国家金奖的村办专业粤剧团,组织了群众粤乐社,还重修“八音楼”,积极开展群众性粤剧活动,2004年由广东省文化厅命名为广东省民间艺术(粤剧)之乡。

祭祖

下沙祭祖习俗:福田区下沙祭祖始于南宋时期。不是单纯的祭祀活动,还要举行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舞龙、舞狮、表演粤剧、举行大盆菜宴。

“辞沙”祭妈祖大典:是南山赤湾天后宫特有的一项传统民间习俗。

饮食

下沙大盆菜宴习俗:形成于南宋末年,是深圳湾一带地区特有的一种饮食习俗,而以福田区西南部的下沙村为代表。

安琪广式月饼制作技艺:广式月饼因主产于广府民系的分布地区而得名,起源于唐代。安琪广式月饼是广式月饼的重要分支,它起源于清代新会梁氏的“永记饼店”。经过几代人的传承发展,其面皮制作、馅料煮制、包馅、烘饼等多道工序均能独树一帜。 

葵涌客家茶果制作技艺:葵涌客家茶果制作技艺是流传于大鹏新区葵涌办事处的一种客家传统饮食制作方法,将糯米、粘米浸泡后磨成浆或打成粉团,包裹丰富的食材,蒸煮制作成糕点。起初,茶果用于祭祀,后来广泛用于春节、清明、十月朝、冬至等节庆与婚嫁、建房等客家日常礼俗,客家方言俗称“粄”,现主要流传于葵涌办事处高源及其周边社区,乃至世界各地客家人聚居区域。 

横岗客家茶果制作技艺:横岗客家茶果制作技艺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底蕴,自1892年以来,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在横岗,客家人的宴席上必定备有茶果,茶果在横岗客家人的现实生活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位置。它体现了客家人饮食文化的内涵,在客家人的日常生活习俗中占有重要地位。目前,横岗客家茶果制作技艺在深圳主要分布于龙岗区横岗街道。 

醒狮

七星醒狮:深圳的醒狮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如宝安、沙井等,松岗七星醒狮成名于民国初年,分为黑、黄、白、红色醒狮,各色醒狮各有独到之处,流传至少已有一百多年,“松岗七星狮舞”于2011年5月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福永醒狮:福永醒狮舞从清嘉庆年间起沿袭至今。传统上以桥头、塘尾、福永、怀德、白石下五村狮队为佼佼者,以后桥头、塘尾醒狮最具盛名。 

南山醒狮舞:醒狮表演是深圳市南山区的一项传统民间文艺活动,南山醒狮源于广东醒狮。清朝末年,向南村有一支麒麟队,善舞麒麟,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将麒麟队改为醒狮队,开始舞狮,且技艺高超。 

上川黄连胜醒狮舞:上川“黄连胜”醒狮舞起源于清朝末期,盛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为当地武术高手黄连胜所创。现主要流传于深圳市宝安区上合村,在黄连胜到过的香港、荷兰、印度都有其弟子在传承。

庙会

北帝诞庙会:宝安区西乡北帝古庙“三月三”庙会始于明朝万历年间(公元一五三七年),距今有近500年的历史。每年农历三月初三,是传说中北帝的诞辰,庙会巡游作为历史悠久的民俗文化活动,艺术价值极高且文化底蕴深厚。

松岗赛龙舟:松岗赛龙舟历史悠久,因深圳松岗是文天祥的后裔聚集地,为了传承其精神,从清末开始就有端午期间赛龙舟的习俗,至今已有上百年历史。深圳“松岗赛龙舟”被列入第二批广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舞蹈

沙头角鱼灯舞:深圳首个国家级“非遗”项目。盐田区沙头角鱼灯舞起源于明末清初,是沙头角沙栏吓村的一种独特的民间舞蹈,流行于沙头角、盐田及香港新界的担水坑、岗下新村等地,成为逢年过节、拜神祭祖、喜庆丰收的必备节目。

大船坑麒麟舞:宝安区大浪街道大船坑村舞麒麟约开始于明嘉靖年间,作为大船坑客家人几百年来的民间传统喜庆、祭奠等活动。

坂田永胜堂麒麟舞:龙岗区布吉镇板田永胜堂麒麟舞逢年过节或喜庆的日子前往各地乡村表演参拜,表示福寿大好日子。

龙岗舞龙

龙岗舞龙:舞龙是龙岗客家地区形成的以娱乐、庆典、锻炼身体相结合而别具特色的一种民间活动。

坪山麒麟舞:龙岗区坪山街道是客家人聚居地,有舞麒麟的传统。

龙城舞麒麟:流传于龙岗一带的重要民俗活动,出现在民国时期末年。麒麟一直以来是客家人所崇奉、喜爱的祥瑞神兽,寓意平安、祥和,能够给人们带来吉祥和好运。

黎围舞麒麟:罗湖区中部的黎围村(现为水库新村)麒麟舞是一个有一百多年历史的民间民俗舞蹈。麒麟舞是几百年前岭南的客家人从中原辗转迁徙带来的民间舞蹈。黎围村坐落在 深圳梧桐山下沙湾河与梧桐河交汇处,是罗湖、福田去龙岗、惠阳必经之地。

山歌

石岩客家山歌:流传于宝安区石岩街道有客家人居住的各个社区,用客家话唱,基本是四句和五句七字体,第一、二、四句押韵。演唱形式多种多样,可以个人自唱也可以两人一唱一和,其中擂台斗歌是客家山歌最精彩、最激烈、最吸引人的一种演唱形式。

服饰

甘坑客家凉帽制作技艺:龙岗区布吉街道甘坑凉帽的制作从清朝嘉庆年开始也有两百年历史。早年甘坑凉帽村始祖张锦超学到从福建长汀府张太婆承传过来的凉帽手艺后,传给子子孙孙以织凉帽为生。深圳、香港新界、东莞、惠州一带客家地区妇女,甚至东南亚、欧、美唐人街中的深圳藉妇女都喜欢它,即使不戴,也买一两顶挂在墙上装饰,聊解乡愁。

坪山打醮:坪山客家人独特的传统习俗。每8年一次的打醮(集体祭奠神灵)地点聚在关帝庙前的广场上,祭典仪式由坪山圩的首脑主持,祭桌上摆满果脯酒馔,大香炉里插满檀香,乡民们在广场上连续嬉戏七天八夜。由于打醮习俗劳民伤财,于1943年被废除。

其他民俗

开丁节:开丁节是深圳市南山区蛇口渔二村的一个传统民间节令。渔二村居民均是祖籍广东海丰的移民。过开丁节则是源于潮汕、海陆丰的旧俗。

潮俗皮影戏:南宋末年,闽南移民将皮影戏引入广东潮汕地区,并逐渐吸收了潮汕地区的民间音乐、民间戏曲和民俗,特别是吸收了潮剧的说白、唱腔和表演艺术风格,形成了潮俗皮影戏。

渔民娶亲:南澳最具特色的风俗之一。当渔村女子成亲之日,新娘被众多渔家姐妹簇拥前行,身后有锣鼓乐队和几组舞龙舞狮队载歌载舞,紧随其后是一名男扮女装的渔民带领着一群头戴渔帽、手操船桨的渔家妇女列队而行,一路撑桨,迎亲到家。

二、深圳城市简介

深圳,简称“深”,别称鹏城,广东省辖地级市,是广东省副省级市,国家计划单列市,超大城市,国务院批复确定的中国经济特区、全国性经济中心城市、国际化城市、科技创新中心、区域金融中心、商贸物流中心。全市下辖9个行政区和1个新区,总面积1997.47平方千米。截至2021年末,深圳市常住人口1768.16万人。

深圳地处广东省南部、珠江口东岸,介于东经113°43′—114°38′,北纬22°24′—22°52′之间。东临大亚湾和大鹏湾,西濒珠江口和伶仃洋,南隔深圳河与香港相连,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长夏短冬,气候温和,日照充足,雨量充沛。深圳是粤港澳大湾区四大中心城市之一、国家物流枢纽、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中国三大全国性金融中心之一,并全力建设中国*先行示范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三、深圳习俗的相关文章分享

(1).精选深圳人结婚习俗,老深圳结婚男方女方习俗大全

(2).深圳市人春节过年习俗大全,老深圳市人春节过年的传统习俗

图文推荐

列表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