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志愿库> 节日习俗> 正文

呼和浩特过年的风俗有哪些,呼和浩特春节的风俗有哪些

2023-07-10 17:15:07 文/高考志愿库

“正月里来是新年,纸糊的灯笼挂在门前,风吹灯笼呼噜噜转,我和三哥哥过新年;二月里来是春分,我爱那三哥哥好后生,马兰开花根连根,我和三哥哥一条心;三月里来杏花白,一对对的蝴蝶把花采,杏花桃花我都不爱,单爱三哥哥好人才------”这首晋陕两省的优秀民歌《挂红灯》,在内蒙古自治区的中西部地区也十分流行,因为这一带的汉民族大多数是走西口的晋陕移民,他们把家乡的民俗文化也一同带到了内蒙古草原。

《挂红灯》是一首曲调优美欢快的二人台民歌,歌曲把一对乡村恋人的美好爱情刻画得惟妙惟肖。也正因如此,到了每年春节除夕夜后的正月,在内蒙古的呼和浩特市、乌兰察布市、包头市、鄂尔多斯市、巴彦淖尔市、乌海市和锡林郭勒盟的乡村,到处都能听到这首曲调优美欢快的《挂红灯》。

与忙忙碌碌的腊月相比,正月是呼和浩特市的乡下一年最清闲、最开心的月份,乡亲们串串门儿,玩玩扑克、打打麻将,看看村里年轻人排练的晋剧和二人台等戏曲,那份过年的红火、开心尤如神仙般地快活。不过,当下的农村青年大都进城务工了,春节回家只是与老人们团聚一下,短暂的时间也就不可能排戏唱戏了。

但是,享受一下岁月的悠闲自在,这是太平盛世给予我们的福报。“过大年,穿新衣,姥姥门前唱大戏”。唱戏看戏听戏,还是村里老幼都期盼的一件大事,尤其是在每年的正月里。于是,我们这些在外的人们,回村过年的第一件事,就是请城里的剧团给乡亲们唱戏,这是一个出门在外打拼的人的脸面。请剧团的演员来村里演几场大戏,把十里八村的亲戚请来一块儿看戏……七大姨八大姑的凑在一起吃呀喝呀,虽说招待客人挺麻烦也挺累的,但利用正月里看戏的机会团聚一下,既有面子也很开心。

我家住在呼和浩特市武川县的一个小山村,尽管城里已经开始5G的网络*,但我们这个村子还是网络的空白世界。老人们平时在家通过看电视了解外面的生活,过春节唱大戏耍船灯娱乐生活。今天是初四,村里请来了剧团,开始唱大戏。亲戚嘛,你家来了三个,我家来了五个,小山村的人一下子比平时多出不少,再加上邻村也来看戏的人,戏场十分热闹。这会儿唱得正是二人台《挂红灯》,看戏最认真的是中老年人,那些咿咿呀呀的唱腔和把一个字拉得老长的唱法,年轻人们不怎么感兴趣,中老年人则听得津津有味,并与戏中的人物同喜同悲。

孩子们也不喜欢看戏,但他们喜欢这样的场面,互相在戏场外打闹着玩儿。这个时候是年轻的后生们和姑娘们搞对象的最佳机会,村里的年轻人搞对象和城里人不一样,一来平时见不上个面,二来也没有个合适的地方约会。只有到了这正月唱戏的时候,后生们才和闺女们有个机会见面,找个没有人的地方说说悄悄话,倾吐一下相互间的思念和爱慕。情为所动的时候也会拉拉手,越轨的行为一般是不会发生的,庄户人家很注重名声。当然了,如果双方的大人同意结亲,找谁做媒人,彩礼钱要多少等实质问题就好说了。

农村里唱大戏不是二人台就是晋剧,这两种地方戏曲是我们呼市地区农村最流行的,好多村民讲起这些戏曲都头头是道,什么《打金枝》、《辕门斩子》、《穆桂英破洪州》、《算粮》、《秦香莲》等,乡亲们都能说出个子丑寅卯。尽管他们常常把戏剧中的人物所处的朝代弄反了,经常出现“关公战秦琼”之类的说法。唱戏之前先要跟人家剧团联系好时间,签好合同,来多少演员,在哪儿吃住,演几场戏等,事事都要安排得有条有序。

戏台一般都搭在我们村里的小学校,教室就是后台,供演员们换装和化妆用,教室门口用椽子搭好一个正方形舞台,四周用大苫布遮盖成一个大篷就可以唱了。吃完了饭就到了去看戏的时候了,很多年前村里没有通电,家家户户都用煤油灯照明。白天唱戏倒没什么,夜里唱夜戏要点气灯,或者是剧团自带的柴油发电机。看戏的时候,通常都是老人、妇女和孩子们坐在头几排,中青年人站在后边。每当戏开场或者是散场时,常常听见大人们呼唤孩子的声音:“三娃子,你在哪了?”接着又是“妈。我在这儿了”这样的回答声,乱哄哄的。而一到戏开场,人们就会很快平静下来,继而被演员们的精彩演出所吸引。

山里人不像城里人习惯用掌声来对演员喝彩,而是在看到高兴时都会大声高喊“好,真好!”就连那些淘气的小孩子们也会跟着大人们一起喊,当然,他们只是跟着瞎起哄罢了。村里人最喜欢看的二人台剧目有《走西口》、《买菜》、《卖碗》、《借冠子》等,尤其是《卖碗》,因为剧情滑稽可笑,更是深受乡亲们的偏爱。每当剧中的地主薛称心一出场,总会引得人们不住地哄笑,接着又是咬牙切齿地诅咒。人们同情王成和香兰,为他们坚贞不渝的爱情而感动,也为他们的机智和聪明而叫好。

每年的正月,除了唱大戏,也是探亲访友拜年的好时候。说到这拜年,村里人拜年一般是从家里开始,初一早晨,晚辈起床后要先向长辈拜年,祝福长辈健康长寿,万事如意;长辈受拜之后,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在家中给长辈拜完年之后,人们外出相遇时也要笑容满面地恭贺新年,互道“恭喜发财”、“四季如意”、“新年快乐”等吉祥的话语。从拜年的仪式上看,我们村里比较常见的有几种:首先是叩拜,也就是跪拜磕头,在我们偏远的农村地区,晚辈给长辈尤其是未成年人给辈分较高的长辈拜年,还是要行这种礼仪的,以表示对长辈的尊敬。再一种就是躬身作揖和抱拳拱手,作揖的姿势是先双手抱拳前举,拱手时在胸前微微晃动,这种礼仪多见于平辈间的拜年。不过,抱拳必须是左手握右手,称作“吉拜”,相反则是“凶拜”,会让对方不高兴。还有一种拜年是鞠躬行礼,这也是我们村里人最通用的礼仪,拜年时晚辈对长辈鞠躬行礼,平辈之间或男女之间也通过这种方式拜年。过去村里拜年时,特别讲究穿着,打扮一定要正统,尤其是女人要穿戴得体。现在拜年还是讲究穿新衣,从头到脚,从里到外,都是新衣。去别人家里拜年,忌说不吉利的话。

辞旧迎新始终是过年,也是拜年的主题和核心。拜年说的话送的礼,甚至吃的东西,无不体现出对新一年的期盼和祝福。乡下人拜年不像城里人,他们几个人围坐在热乎乎的炕头上,炒几个菜喝着烧酒,多数是议论今年种什么、去哪儿打工,还有谁家的姑娘今年要嫁人了,儿子要娶亲了。“九九又一九,犁牛遍地走”。一过了正月,便到了准备春耕的时候了,过一个月清闲日子,村里人就要忙碌了。于是,人欢马叫开始备春耕,新的一年又要开始了…… 

呼和浩特人过春节

有哪些习俗和讲究?

我们来聊聊从年三十到二月二

都要做哪些事儿:

除夕夜感受最传统的年味

以前呼和浩特人在除夕夜都干嘛呢?家家户户门前要点一个灯笼,掌灯之后不能大声喧哗,走路要轻手轻脚,而且还不能去骂人。在三十这一天,掌灯之前,老呼市人还要进行一项活动叫做“请云”,其实也是祭祖的一种方式,这也是我们传统孝道的一种体现。

在没有电视看春晚的日子里,老呼市人熬年的时候会一起讲笑话、猜谜语。在呼市旧城,猜谜语曾经被称作“贡一贡”,也就是“猜一猜”的意思。

晚上旺火烧起来,人们都要转转旺火烤一烤,特别是老人们 ,在转旺火的时候还要解下自己的“棉腰腰”去烤一烤,祈求的是健康、吉祥和平安。

过了三十就到了大年初一了,在过去孩子们一定要磕头拜年。当然,孩子们最期盼的是可以领到压岁钱,在过去压岁钱是压制晦气的含义。曾经的压岁钱数额并不大,图的是讨一个好彩头。

当然,除了给父母拜年,还要给其他的亲戚和长辈去拜年。除了孩子之外,前一年新过门的媳妇同样可以领到长辈们给的压岁钱。而且老呼市人还说,如果街坊邻居曾经闹过一些矛盾,在过年的这一天仍然要互相问候一声过年好。

初一过年是在自己家 ,结了婚的儿子要带着儿媳在父亲母亲家过年,到了初二,媳妇是要带着姑爷回娘家的。虽然如今生活条件好了,大家的观念也都发生了变化,尤其是独生子女这一辈人,结婚后过新年就没这么多讲究了,有时候双方父母会在一起过年,全家团团圆圆。

新的一年通通顺顺平平安安

初三初四同样是拜年的时间 ,按照老理儿说,除夕到初五之间是不能打扫家的。因为打扫家可能会“轰走”了财神。初五也就是破五这一天 ,倒垃圾的时候要放鞭炮。

大年初八这一天还要游八仙,出门走一走转一转,去一趟通顺街(塞上老街),这一年都会通通顺顺、平平安安。

大年初十,传说是老鼠要娶媳妇的日子,而咱呼市人都要吃莜面。吃莜面的时候不仅会用各种方法去品尝莜面的美味,而且在这一天还不能搬动石头 ,因为这一天也被称为“石日”。

过了初十盼的就是正月十五,在这一天北方人要吃元宵,而南方吃汤圆。正月十五吃上几个元宵,寓意这一年团团圆圆。

除了吃元宵、吃饺子,现在很多人还会看元宵节的晚会。当然,老呼市人这一天还要观灯,去看舞龙舞狮和社火活动。

忆往昔看今朝

当正月十五一过,我们最期待的就是二月二。二月二龙抬头 ,男人们都要出去理个发、剃个头。民间传说正月里小孩是不能剃头的,否则会对家人有不好的影响。虽然这是一句吓唬孩子的话,但是曾经很多人还是遵从这样的老理儿,会给孩子留一个“舅舅毛”, 一直长到孩子很大的时候才会去剪掉。

二月二这一天,除了去理发外,大伙还会去“搬山”。因为在腊月期间做好的“枣山”在二月二这天要把它吃掉。

过完了二月二,这春节也就彻底过完了。从以前讲到现在,很多老理儿还在延续着,这也是中国人深入骨髓的文化基因,在节日的承载下代代相传着。

图文推荐

列表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