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志愿库> 两会报道> 正文

武汉两会召开时间议程安排,年武汉两会政府工作报告全文精神

2023-07-12 08:56:39 文/高考志愿库

2017年武汉市两会召开时间议程安排,武汉市两会政府工作报告全文精神要点解读2017政府工作报告小编正在整理中,下面是的!!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连同《武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一并审议,并请市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和“十二五”工作回顾

,我们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积极适应引领经济新常态,抢抓机遇、主动作为,克难攻坚、砥砺奋进,在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复兴大武汉的伟大征途上阔步前进。这一年,我们在困难和挑战中稳定增长,主要经济指标位居同类城市前列,“万亿倍增”开局良好;这一年,我们在动力转换中加快创新,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热潮涌动,创新创业蔚然成风;这一年,我们在深化改革中破解难题,重点领域率先突破,制度红利加速释放;这一年,我们在完善功能中提升品质,“绿道年、路网年、停车场年”建设成效显著,城市面貌日新月异;这一年,我们在加快发展中改善民生,社会建设全面加强,市民福祉不断增进。经过一年艰苦努力,我们较好完成了市十三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为“十二五”发展画上了圆满句号,为“十三五”开局打下了坚实基础。

预计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8%左右;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245亿元,增长1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1.5%左右;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左右,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左右。

过去的一年,我们主要抓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突出服务企业、项目支撑,全力以赴稳增长。及时出台支持企业发展“1+5”政策措施。建立重大产业和城建项目周末调度、每月十企座谈等制度,开展“万名干部进万企、创优服务稳增长”等主题活动,政企联动、共渡难关。

高端优质项目呈现“多点齐发”新局面。投资50亿元以上工业项目开工8个、投产2个,投资10亿-50亿元工业项目开工52个、投产49个,完成工业投资2769亿元。上汽通用武汉基地实现当年达产,联想摩托罗拉项目实现量产,力诺新康化工产业园、长飞科技园一期等建成投产,华星光电、天马LTPS6代线、比亚迪新能源汽车等项目加快推进。永旺经开梦乐城、宜家荟聚购物中心等重大服务业项目开业。

经济运行呈现“四个强劲”新亮点。重点工业行业增势强劲,汽车及零部件、电子信息产业产值分别达2614.5亿元、1780.2亿元,增长22.3%、11.2%。金融业增势强劲,存贷款余额分别增长16.1%、18.4%。房地产业增势强劲,新建住房销售22.5万套、2283.8万平方米,均居全国城市第2位,分别增长25.1%、27.1%。新兴商业业态增势强劲,电子商务交易额达4135亿元,增长33.5%。

结构调整呈现“两升两降”新态势。高新技术产业比重升,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提高2.7个百分点,重化工业比重降,占比下降3.2个百分点;工业生产升、单位能耗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5%,单位能耗下降9.5%左右。服务业结构持续升级,“互联网+”产业创新工程率先发力,新增泰康人寿在线保险等122家互联网金融企业,长江大数据交易所(筹)、东湖大数据交易中心成立运营,互联网企业、软件和信息服务业迅猛发展;社会物流总额2.8万亿元,工程设计、旅游等产业收入保持两位数增长。

二是突出创新引领、动力转换,推进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研究制定支持创新“1+9”政策。加快提升创新能力。新建工程技术中心、企业研发中心等各类科技创新平台139个,新引进世界500强、中国500强和跨国公司研发机构23个,引进海内外高层次创新人才390名。发明专利授权量6003件,增长55%。

创新科技体制机制。在全国率先开展科技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全面推进职务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管理改革,武汉地区10所试点高校共转移转化科技成果5372项。新三板挂牌企业新增70家,累计149家。

大力发展创新型经济。5个专业园区纳入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一区多园”试点。新建科技孵化器116万平方米,新认定国家级众创空间14家,全市孵化器、众创空间、大学生创业特区新创办企业1822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7700亿元。

三是突出功能提升、品质改善,全面协调推进城市建设。树立“让城市安静下来”理念,突出抓好城市建设。加快推进重大交通枢纽项目。阳逻港集装箱三期开港运行,天河机场第二跑道、机场交通中心主体工程完工,机场旅客吞吐量1894.2万人次,居中部第一。光谷火车站开工建设。获批国家综合运输服务示范城市。宽带网络提速降费。

完善路网体系。首条穿越汉江地铁??3号线一期开通试运营,地铁成环、通达三镇。二环线全面贯通,东湖隧道、江汉六桥、中法友谊大桥建成通车,三环线、中南路、中北路、21号公路、青王公路、长丰大道等完成改造。轨道交通5号线、1号线径河延长线、蔡甸线开工建设,11条地铁线同时建设。新开工汉江大道、青山长江大桥等项目。新改建次支路130条,建成慢行交通系统160公里,新增停车泊位16210个。

实施排治污供水攻坚行动计划。新增排水干网109公里、污水管网110公里、供水管道30.5公里,完成三金潭、汤逊湖、黄浦路一期等污水处理厂改扩建,余家头、琴断口自来水厂改扩建工程完工。获批开展全国海绵城市试点。

加强环境治理生态保护。园博园建成开放,成为城市生态新地标,金口垃圾填埋场生态修复项目荣获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40城市奖。东湖绿道启动建设,环汉口绿道、环墨水湖绿道加快推进,新增绿道233.7公里。四环线生态林带开工建设,张公堤城市森林公园建成开放,修复破损山体4333.5亩。智慧湖泊管理系统上线试运行。集贸市场、城乡结合部等薄弱区域环境治理不断加强,建成长山口垃圾焚烧厂二期工程,新建地埋式垃圾收集站97座,新改扩建公厕117座。

四是突出问题导向、关键环节,蹄疾步稳推进改革攻坚。加大简政放权力度。市级权力事项由4516项压缩到1822项,市级行政审批事项由240项减少到166项,为全国审批事项较少城市;全面实行工商注册“三证合一”登记制度;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率先开展“行政审批3.0”改革,实现“一枚印章管审批”。坚持依法行政,出台《武汉市人民政府重大行政决策程序规定》及系列配套文件;认真贯彻新《行政诉讼法》,制定实施行政负责人出庭应诉新规。提请市人大常委会审议地方性法规草案7件,制定政府规章9件,人大议案、代表建议和政协建议案、提案全部办结。

加快发展民营经济。制定非公企业进入特许经营领域实施办法,积极推进城建PPP项目。私营企业达28.3万户,增长20.9%。

推进社会治理创新。出台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1+10”系列改革举措。100个老旧社区“幸福社区”创建工作全面完成,85%的住宅小区组建业主委员会。编制《武汉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推进阳光信访、法治信访、责任信访。

五是突出开放合作、拓展视野,提升国际化水平。新引进投资50亿元以上工业项目12个、30亿元以上服务业项目10个,新引进世界500强企业14家。实际利用外资73.4亿美元,增长18.5%。新开通武汉至澳大利亚黄金海岸、意大利罗马等6条国际直达航线,武汉成为中部首个72小时过境免签城市。中欧(武汉)国际货运班列回程货量居全国中欧班列第一。第十届中国(武汉)国际园林博览会精彩开幕。英国驻汉总领事馆开馆,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驻武汉经贸办事处设立。

主动融入长江经济带建设。在武汉设立长江中游城市群合作秘书处,四省会城市联合推出“双创”合作一体化政策,实现医保异地就医及时结算。对口援建帮扶工作扎实开展。

六是突出城乡统筹、转型示范,提高农村农业发展质量。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提档升级7万亩设施蔬菜基地,推广肉类蔬菜二维码追溯系统,“菜篮子”综合自给率超过70%。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达2510亿元。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达1.35万家,新一轮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基本完成。

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完成农村排灌港渠整治3506公里。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建设工程,惠及300个村22.5万人。全市行政村实现村村通客运班车。开展农村环境整治,35%的行政村环境卫生达标。推进精准扶贫,脱贫9362人。

七是突出以人为本、惠民利民,着力提高市民生活水平。全市公共财政用于民生领域的支出达939亿元,增长17.8%。新增就业18.8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5.02万人。健全城乡居民、被征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社会保险净增参保42.4万人次。建成保障性住房8.9万套。

加强文化建设。全面实施“三个千万人次”文化惠民工程。江汉关博物馆、武汉科技馆新馆建成开放。全民健身运动广泛开展,成功举办WTA武汉网球公开赛、世界中学生田径锦标赛、亚洲田径锦标赛等国际赛事。获得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承办权。

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各类教育事业协调发展。完成40所公办幼儿园新改扩建、99所公办小学标准化建设任务。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和校企合作取得新成效。启动国家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组建707个全科医生服务团队,签约服务城乡居民240万人。出生人口性别比持续下降。

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完善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近12年来,首次实现刑事警情同比下降,“六五”普法圆满完成。食品安全城市创建工作深入开展,安全生产形势保持平稳。

国家安全、国防动员、军民融合、双拥、民防、消防、仲裁、保密、参事、气象工作积极推进,文史、档案、民族、宗教、侨务、地方志工作得到加强,妇女、儿童、老龄、残疾人工作取得新成绩。

各位代表,各项目标的实现,标志着我市“十二五”规划圆满收官。“十二五”以来,全市人民紧紧围绕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复兴大武汉的宏伟目标和武汉2049远景战略,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书写了无愧于时代的辉煌篇章!

这五年,经济总量实现历史性跨越,跃上万亿元台阶,进入全国城市第一方阵。工业倍增计划成效明显,工业投资累计10537亿元,形成大光谷、大车都、大临港、大临空四大工业板块,千亿元产业从1个增加到5个。80万吨乙、上汽通用武汉基地、联想武汉基地、东风本田二厂、神龙三厂等重大项目建成投产,“新武汉造”加速崛起。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金融、物流、商贸、会展、工程设计、旅游等优势行业进一步壮大,5A级景区位居同类城市首位,文化创意、软件信息、电子商务等新兴产业发展迅猛。

这五年,城市建设规模空前,城市面貌发生根本性变化。地铁、快速路网、过江通道和城市有机更新改造引领城市蝶变,城建累计投入6870亿元,是“十一五”的2倍。地铁从无到有,连续4年每年开通一条线路,运营里程达126公里。中心城区快速路网基本形成,建成武汉大道、二七长江大桥、鹦鹉洲长江大桥,开工建设四环线。综合交通枢纽地位巩固提升,“米”字形高铁中心正在形成;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建设纳入国家战略,阳逻港迈入世界内河集装箱港口第一方阵。建成武汉市民之家、辛亥革命博物馆、光谷国际网球中心、武汉国际博览中心、楚河汉街等一批城市新地标。“城管革命”强力推进,城市环境显著改善。

这五年,改革创新先行先试,获批国家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发展活力竞相迸发。全面深化改革,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顺利完成,率先推出权力清单、责任清单、程序清单。开展电视问政,严格治庸问责。出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黄金十条”,高校职务科技成果“三权”改革走在全国前列。武汉获批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累计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4项、一等奖6项;高新技术企业达1529家,比“十一五”末净增1006家。

这五年,国际大通道加快形成,国际化水平显著提升,城市影响力不断增强。国际和地区航线新增30条,达37条,天河机场成为中部地区国际航线最多、国际国内旅客吞吐量最大的国际机场。开通至东盟、日本、韩国等近洋航线。中欧(武汉)国际货运班列开通并实现双向常态化运营。来汉投资的世界500强企业达230家。累计实际利用外资269.9亿美元、进出口总额1188亿美元,分别是“十一五”的2倍、1.93倍。

这五年,民生社会事业显著进步,城市文明建设跃上新高度,成功摘取全国文明城市桂冠。“好人之城”享誉全国,拥有全国道德模范11人,位居同类城市第一。民生福祉持续改善,社会保险扩面新增420万人次,保障性住房建设规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医疗资源总量和服务能力均居全国同类城市前列。武汉被确定为全国少数民族服务管理示范城市。我市荣获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最高奖“长安杯”,荣国家卫生城市称号。

各位代表!武汉,每天不一样!我们共同生活的这座城市,生机勃发、欣欣向荣。五年的成就,得益于*、国务院的方向引领和深切关怀,得益于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关心支持,得益于市委的科学谋划和总揽全局,凝聚着千万武汉人民的聪明才智和辛勤汗水,承载着历届市委、市政府打下的良好基础。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各族人民,向给予政府工作大力支持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各界人士,向中央在汉单位和各类驻汉机构,向驻汉部队、武警官兵,向为武汉建设发展提供智力支持的专家学者,向参与城市建设的劳动者,向所有关心支持武汉建设发展的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和国际友人,表示崇高敬意和衷心感谢!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武汉发展和政府工作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和短板:创新链不够完整,创新生态不够优化;工业总量还不够大,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的步伐不够快。在大规模推进城市建设的同时,解决“城市病”突出问题还没有完全同步,交通拥堵还比较突出,排水系统建设滞后于城市发展,“摊大饼”现象还没有得到彻底遏制。城市管理不够精细,有的方面还比较粗放、甚至缺失,空气优良天数偏少,雾霾天气时有发生;保护水体、提升水质任务还很艰巨,保护湿地、山体等生态系统措施亟待加强。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与城市经济发展位次还不相适应。一些政府工作人员主动作为、勇于担当的精神还不够强。我们将正视矛盾、直面问题、弥补短板,让全市人民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变化和成效!

二、“十三五”发展基本思路和重点任务

“十三五”时期,是武汉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是推进经济总量“万亿倍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关键阶段,也是多重国家战略在武汉叠加的黄金机遇期。市政府根据《中共武汉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了《武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

“十三五”时期,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是:*,深入*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坚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坚持“竞进提质、升级增效,以质为帅、量质兼取”工作方针,积极主动适应引领新常态,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系统推进国家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创新中心,全力打造经济、城市、民生“三个升级版”,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巩固综合经济实力全国城市第一方阵地位,力争进入第一梯队,为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复兴大武汉奠定坚实基础。

为此,我们要践行“五大理念”,实现“五大提升”。

(一)坚持创新发展,加快转型升级,实现经济规模质量同步大提升

创新引领未来,发展在于创新。我们要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培育发展新动能,构建产业新体系,打造武汉经济升级版。到202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1.9万亿元。

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建设国家创新中心。实施产业创新能力倍增计划,以信息技术、生命健康、智能制造等三大领域,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政策链”五链统筹的产业创新生态体系。实施“城市合伙人”计划,与创新创业人才结成命运共同体、奋斗共同体,打造国际人才自由港。实施“创谷”计划,做实做强武汉未来科技城、融科智谷、岱家山科技创业园等创新园区,让众创空间遍布全城,掀起千军万马争创新、铺天盖地竞创业的热潮。到2020年,聚集全球创新要素的能力得到极大提升,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基本建成世界一流科技园区,武汉建成国家创新型城市。

实施《武汉制造2025行动纲要》,建设国家先进制造业中心。实施智能制造工程,推动生产型制造业向生产服务型制造业转型,构建新型制造体系。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倍增计划,建设国家存储器基地、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新型航天技术产业基地,发展新一代显示技术,壮大生物医药、高档数控机床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汽车、石化、食品、家电等现有支柱产业向中高端升级,推动汉派服装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发展人工智能、无人机、3D打印、石墨材料、氢能等未来产业,构建“传统支柱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有机衔接、持续升级迭代的产业体系。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建成全国一流的智能制造示范基地。武汉临空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建成临空制造业聚集区。到2020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1.65万亿元。

实施现代服务业倍增计划,建设国家商贸物流中心。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和高品质升级。鼓励传统商业转型升级,支持O2O、B2C、C2B等新型商业业态健康发展。突出科学定位、总部优先、功能提升,加快建设武汉中央文化区、武汉中央商务区、汉正街中央服务区、武汉国际博览会展区、汉口沿江商务区、青山滨江商务区、杨春湖高铁商务区等现代服务业聚集区。努力建成国家物流枢纽、商贸中心、中部金融中心、国家级会展中心,推进国家级旅游业改革创新先行区建设,创建国家旅游休闲示范城市、世界设计之都。

发挥市场和政府两个作用,构建发展新体制。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加快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型民营经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建设法治政府、服务型政府,“放管服”并重推进简政放权,从源头上杜绝各种“奇葩证明”,建立行政权力事项取消下放后的事中事后监管机制。推广“行政审批3.0”改革,推动设立区综合行政审批机构,变“多头受理”为“一口受理”。

高标准、高水平建设智慧城市,提高经济社会发展智能化水平。深入实施《武汉市智慧城市总体规划》。落实国家大数据战略,建设超级计算中心,增强大数据、云计算等城市服务功能。实施“互联网+”和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实施智慧政府工程,建立以市民和企业为中心的政务公开服务体系,提供线下线上智能化、平台式服务。

(二)坚持协调发展,强化统筹兼顾,实现整体发展水平大提升

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我们要提高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协调性、系统性,统筹地上地下,统筹老城新区、城乡一体发展,增强城市发展整体水平。

加强规划、建设、管理相互衔接,实现空间规划与产业布局、城市功能协调统一。一座城市,既要看脸,也要看气质。我们要追求完美、注重细节、彰显品质、打造经典。

深化“1+6”城市空间格局体系规划。促进主城区、新城区、开发区(功能区)功能互补、良性互动。主城区严格控制在三环线以内,“三镇三城”均衡发展,全面完成三环线内城中村改造任务。新城区要规划先行、建设有序、生态优先、产城融合,加快形成规模适度、职住平衡、特色鲜明的现代化生态新城。全面划定城市开发边界,同时,在规划建设区注重留白,为城市未来发展留下空间。

巩固提升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地位。高铁瞄准“350”,推动建成武汉至西安高铁,推动规划建设沿江高铁和武汉至福州、武汉至杭州高铁,争取武汉至青岛、武汉至贵阳高铁纳入国家高铁中长期规划,全面形成“米”字形高铁网,打造全国高铁中心;建成光谷火车站,尽早启动建设新汉阳站,谋划建设高铁机场站。航运瞄准“645”,积极参与推动长江深水航道整治工程,初步建成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到2020年,港口集装箱年吞吐能力达500万标箱,多式联运、集疏运体系基本完备。打造重要门户枢纽机场,天河机场年旅客吞吐能力达4500万人次,谋划第二机场选址。高速公路总里程达790公里。

实施“畅通工程”。新建成13条轨道交通线,每年通2条地铁线,实现“主城联网、新城通线”,到2020年,轨道交通通车总里程达400公里,努力打造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地铁城市”。建成环射成网、循环连通的城市快速路网体系,适当加密、规划建设连接二环三环、过江越湖快速通道,打造二环内30分钟畅通圈,建成四环线,推进外环东绕,打造市域快速交通圈。建成“公交都市”示范城市。

建设百年市政设施。采取“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深入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着力应对极端天气,切实提升排渍能力,加快解决城市渍水。推进雨污分流,完善污水全收集全处理系统。根据老城新区不同特点,科学规划建设地下综合管廊。强化能源供应保障,规划实施“特高压靠城、超高压进城”工程。统筹优化管道气、液化天然气、压缩天然气等各类燃气设施建设,加快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建设。抓紧补齐建筑垃圾消纳、餐厨垃圾综合处理、危险固体废弃物规范管理等短板。推进城市管理升级,提升精细化、规范化、现代化管理水平。

推动城乡协调发展,提高农村农业发展水平。突出现代都市农业特色,率先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率先建立现代农业体系,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建设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加快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推进以人的新型城镇化,新城区构筑中心区域明确、中心镇为支撑,生态小镇、新型社区蓬勃发展的现代城镇体系。全面实施脱贫攻坚工程,按照“精准扶贫、不落一人”的总要求,通过采取“五个一批”等措施,确保2018年现有扶贫对象全部脱贫。

深化文化五城建设,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坚持用*凝聚共识、汇聚力量,建设全市人民共有精神家园。实施文明城市提升工程,增强武汉自信,强化认同感,增加获得感,共享荣誉感。

打造全国一流的文化功能区。建设琴台中央文化艺术中心,加快青岛路片历史街区保护改造,形成以琴台?龟北区域为一核,以武昌古城?环东湖沙湖和汉口沿江?张公堤园博园为两带的文化功能空间格局。

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彰显知音文化、盘龙文化、木兰文化、首义文化等历史文化魅力。扩大琴台音乐节等文化名片的国际影响。实施重大文化活动、体育赛事培育工程,办好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等一批重大国际赛事,打造文化体育休闲之都。面向不同群体,满足不同需求,重振汉派传统文化雄风,培育新潮文化汉军。建设全国重要的文化产业基地。

扩大城市影响。建设国际化交流平台,支持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开展“全球营销”,讲好武汉故事,树立武汉形象,传播武汉声音,提高城市知名度和美誉度,让武汉成为世界的武汉、令人向往的武汉!

(三)坚持绿色发展,建设美丽武汉,实现生态环境质量大提升

“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我们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统筹生产生活生态,推进绿色富市、绿色惠民,保护好武汉的蓝天碧水净土。

优化城市生态格局。全面划定基本生态保护边界。对城市建设用地实行高效集约使用,对生态底线区实行严格保护。根据不同特点,分别对一环、二环、三环、外环、“六楔”和放射性道路,在现有基础上强化生态功能、提升绿化景观;同步建设四环生态林带。形成“两轴五环、六楔多廊、蓝绿织城”的多层次城市生态格局。

推进节能低碳循环发展。资源有限、循环无限,我们将实施循环发展引领计划,加强青山区等国家级循环经济园区试点和经验推广,加快工业园区循环化改造,构建循环型服务业体系。深化低碳城市试点,推动钢铁、化工、电力等重点行业节能控碳,发展低碳交通,推广绿色建筑,兑现碳排放达峰承诺。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崇尚自然之美,让好山好水好风光融入城市。编制实施“拥抱蓝天”、“拥抱绿水青山”行动方案。实施城市蓝网工程,加快构建大东湖、金银湖等生态水网,中心城区、新城区建成区湖泊实现全部截污,全面建成三环线内湖泊公园。优化提升“两江四岸”江滩生态环境,打造百里滨江画廊。实施城市绿网工程,新建1300公里的绿道系统,编制实施全市446个山体保护规划,实现“绿满江城、花开三镇”。采取“八禁”和“推广、优化、转型、提升”系列措施,切实改善大气环境,实现优良天数逐年上升、污染天气逐年减少,基本消除内生原因产生的重污染天气。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

各位代表!绿色是万象之元,生态是万业之基。我们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像珍惜生命一样珍惜绿色,让大武汉呈现更多“高颜值”的碧水蓝天。

(四)坚持开放发展,拓展互利合作,实现国际化水平大提升

开放是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探索内陆城市扩大开放新路径、新模式,构建全方位开放新格局、新优势,把武汉打造成面向世界的内陆开放高地。

主动对接国家战略,构建多层次开放格局。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中欧班列中部归集中心,拓展武汉至中国近海、东北亚、南亚等近海近洋航线。积极参与长江经济带建设,进一步强化长江中游城市群中心城市作用。努力把武汉打造成联络“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重要枢纽城市。

加快发展开放型经济,提升经济外向度。推动外贸、外资、对外投资优化升级,努力建设内陆外资密集区、区域性国际贸易中心。2020年,进出口总额在基础上实现翻番,在汉世界500强企业超过300家。

完善开放功能环境,建设中部国际化服务中心。实施口岸功能提升工程。积极争取设立湖北(武汉)内陆自贸区。建设中法武汉生态示范城。拓展国际大通道,国际直飞航线通达五大洲。加快外国领事馆区建设,争取更多国家在汉设立领事馆和办事机构。推行国际标准、规则、标识,优化国际化环境,办好各类国际展会。建设国际医院,增加国际学校和国际型社区。

(五)坚持共享发展,增进民生福祉,实现市民获得感幸福感大提升

民之所望,政之所向。我们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政府工作的成就感建立在市民的获得感上,推进民生保障升级和社会治理水平提升,加快建设幸福武汉。

实施民生托底计划。出台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建立面向大众的创业服务平台,五年城镇新增就业90万人以上,创业10万人以上。养老保险全覆盖、医疗保险补短板,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创新公积金管理制度,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和多元化住房消费需求,完善保障性住房供应体系,实现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应保尽保,创造条件让新市民实现“居者有其屋”。

实施公共服务供给创新计划。充分发挥市场作用,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模式,不断满足多层次、普惠性和个性化服务需求。建设现代化教育名城,全市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提升到14.6年,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推进健康城市建设,支持筹备建设质子重离子治疗中心,武汉地区卫生资源总量进入全国城市前三,医学高端人才、医学科技创新、居民健康水平等指标进入全国前列,建成国家医疗卫生服务中心。探索具有武汉特色的医养融合、智慧养老模式。完善人口发展战略,促进人口均衡发展。

实施社会治理能力提升计划。完善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深化拓展网络化管理,推动街道(乡镇)成为基层发现和解决问题的中枢,完善社区(村)治理体系。突出“图之于未萌,虑之于未有。”完善社会治安立体防控体系,深化“平安武汉”建设。切实保障食品药品安全,构建现代超大城市防灾减灾体系,努力建设最安全城市。

各位代表,“凡是过去,皆为序章。”武汉的发展前后相续,今天的奋斗将成就明天的荣光。当历史的航船驶入2020,我们的城市,将成为一座产业高端、经济繁荣的实力之城,活力迸发、引领未来的创新之城,连通四海、融入世界的开放之城,文化先进、生态宜居的品质之城,成果共享、全面小康的幸福之城,率先向第二个百年目标进发。“为者常成,行者常至。”我们坚信,武汉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武汉市两会政府工作报告全文

湖北武汉市两会政府工作报告精神解读

武汉市两会政府工作报告(全文)

武汉市落户积分制细则两会后或出台

图文推荐

列表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