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志愿库> 心得体会范文> 正文

干部四个转变心得体会【优秀篇】

2023-07-13 19:13:47 文/高考志愿库

2017干部四个转变心得体会一

3月5日上午,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在京开幕。32页的《政府工作报告》,台上台下、会内会外,心生共鸣,掌声雷动。

掌声,既是对各项成就的充分肯定,亦饱含了对2017年深化改革的期许,“频繁”“热烈”“深情”……青海的代表委员们这样形容现场的掌声。

掌声响起,因为心有触动、深有体会。我省代表委员纷纷表示,*总理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接地气、提士气,求真务实,鼓舞人心,报告中讲到的成绩,正是代表委员们的一线实践、亲身感受;报告中的“年度计划表”,清晰展现经济转型改革发展的路线图,更是代表委员们的热切期盼。当前,青海的发展已经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我们要主动融入国家战略,抢抓机遇,苦干实干,不忘嘱托、不负使命,用“四个转变”推动落实“四个扎扎实实”在青海落地生根。

来自农村的毕生忠代表说,听了政府工作报告,非常激动,很受鼓舞。报告讲到了农牧民生活息息相关的事情,要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我们青海的农牧业比重很大,省上也在大力打造特色农牧业、品牌农牧业。下一步,我们要按照省委提出的“四个转变”,推动农牧民从单一的种植、养殖、生态看护向生态生产生活良性循环转变。

“报告中,今年的工作从九个方面做了安排部署,特别是总理提到蓝天保卫战、治污减霾等,强调了生态保护的重要性。青海生态地位重要,我们更要扎扎实实工作,深入挖掘生态的最大价值,有效发挥生态的最大潜力,努力实现从经济小省向生态大省、生态强省的转变,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尼玛卓玛代表说。

全国政协委员鲍义志说,报告中,强调了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继续实施好三大战略四大板块战略,特别是西部大开发的政策和决定,这对于我们西部省份来讲都是非常好的机遇。我们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开阔视野、抢抓机遇,努力实现从研究地方发展战略向融入国家战略的转变,奋力推进富裕文明和谐美丽新青海建设。

全国政协委员洪伟最关注的就是报告中关于促进民族地区发展的内容。“报告充分体现了对西部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关心关爱,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体现了民生情怀、折射出民生光芒。青海是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我们抓住这些机遇,奋发进取,全面落实“四个转变”,推动人口小省向民族团结进步大省转变,实现各民族和睦共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

在这个催人奋进的春天里,代表委员们的讲述,呈现着青海以“跳起来摘桃子”的主动意识,不待扬鞭自奋蹄、苦干实干的豪情,呈现着青海进一步拉高标杆、自加压力的姿态。

2017干部四个转变心得体会二

“‘青年之声’推动了高校共青团工作从封闭转向全面开放,为高校共青团“智慧团建”工作奠定基础,助力共享共融的高校共青团工作生态圈的建立,给高校共青团带来了五大可喜的影响与变化。”2月27日至28日,在共青团“青年之声”建设“四个融合”工作现场推进会上,浙江大学团委书记沈黎勇细数一年多来“青年之声”给高校共青团带来的五大影响和变化。

浙江大学作为“青年之声”第一批试点单位,一年多来,紧紧围绕“四个融合”要求,逐渐将“青年之声?浙江大学”社交互动平台打造为“反映青年呼声、回应青年诉求、维护青年权益、服务青年成长”的“青”字一号品牌。

截至日前,“青年之声?浙江大学”累积访问量10万人次,有效回复青年学生问题8000余条;成立创业就业、专业学习、社会实践、困难帮扶四大服务联盟,建立院系服务阵地29个;开展服务青年学生普遍性利益需求的各类活动500余场,初步实现了团学工作“互联网+”战略转型。由此可见,浙江大学在“青年之声”建设方面已经做了许多有益探索和实践。

对此,沈黎勇指出,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发挥团组织优势,运用“立体化+扁平化”的工作模式,让呼声反映更便捷。搭起“青年之声”工作的立体交叉网络,采用扁平化、轮班制等管理模式。二是动员专业化力量,应用“线上+线下”的响应机制,让诉求回应更有效。推动院系落实“1+1+X”(1名教授+1名团干+X名教师)的后台服务机制,建立专家智库,实行“首问负责制”等工作机制。三是加强团内外联动,借助“渠道+资源”的拓展方式,让权益维护更务实。针对“青年之声”平台上集中反映的权益诉求,召开相关会议;通过“青年之声”向青年学生征集各类提案。四是配备实体化后台,采取“联盟+阵地”保障手段,让服务举措更有力。成立四大服务联盟,着眼于院系实体化服务阵地建设,并配备硬件设施。

同时,沈黎勇表示,“青年之声”推动了高校共青团工作从封闭转向全面开放,为高校共青团“智慧团建”工作奠定基础,助力共享共融的高校共青团工作生态圈的建立,给高校共青团带来了五大可喜的影响与变化。

一是对接青年需求,推进共青团工作“供给侧改革”。“青年之声”平台上的提问能够如实反映出青年需求,让共青团工作从供给主导转变为需求主导,搭着青年需求脉搏进行有目标有方向的“供给侧改革”。二是构建服务闭环,进一步增强青年对共青团组织的粘性。通过探索“菜单式”“自助式”“订制式”服务机制,让青年能够“自选”“自定”共青团服务内容,逐步实现“青年之声”平台线上流量到共青团组织线下忠实粉丝的转变,不断增强团组织吸引力凝聚力。三是直接联系青年,进一步建立团青紧密互动的朋友圈。“青年之声”推动团干部们与青年学生通过“键对键”的服务、引发“面对面”的交流、实现“心贴心”的共鸣,促使团青关系真转变。四是突出问题导向,进一步促进团干能力素质“转型升级”。“青年之声”平台上的提问涉及内容宽泛深入,倒逼团干部们必须努力查找自身工作短板和知识短缺,不断提高开展青年工作的专业化科学化水平。五是聚焦共享共融,进一步推动高校共青团工作生态圈的建立。“青年之声”平台兼具共青团和互联网双重特质,通过“青年之声”,有望将团组织不断延伸的服务链和不断扩展的朋友圈结合起来,摸索构建一套独特的、绿色的、协同的、科学发展的高校共青团工作生态圈。

此外,沈黎勇还表示,下阶段,高校共青团要做大做强做优“青年之声”,深入推进“青年之声”工作,应着力于突出四个关键。一是要强化思想引领,让青年学生有光荣感。把思想政治引领作为平台天然和第一位的职能,坚持用先进的理念吸引人、用光荣的理想激励人。二是要突出精准服务,让青年学生有获得感。及时组织力量对留言进行数据分析,提升服务工作精准度和有效性,注重推动“红色寻访”“双百双进”等特色工作与平台相融合。三是要聚焦自我服务,让青年学生有参与感。比如,将“青年之声”与“第二课堂成绩单”结合,调动青年学生积极性,成为平台建设的有生力量。四是要坚持改革创新,让青年学生有归属感。以“去四化”“强三性”的改革创新精神推进“青年之声”工作,通过探索建立长效机制等,引导团学部积极有效地服务学生。

2017干部四个转变心得体会三

绿色,对于黄南藏族自治州尖扎县的老百姓来说,总是意味着不同的感受。有期待、有渴望、也有无可奈何。

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尖扎人与“大自然”的一次次“对抗”就在县城边上的南山上演。

“说句玩笑话,我小时候就有人在南山上种树,现在我都有孩子了,还有人在南山上种树。”说这话的人叫才项东知,是尖扎县林业局冬果林场的场长。“每年春天,都有人在山上种树,我们学校就组织了好几次。可那时山上条件太差了,后期管护一旦跟不上,就变成竹篮打水一场空。”

“战役”打响之初,才项东知还在上小学。在年复一年的“斗争”中,山体坡度大、土质差、灌溉难度大的南山愣是倔强地不肯“屈服”。

家住能科乡拉萨村的彭毛东智是最有发言权的见证人之一。在他六十多年的记忆中,每一天都与南山有关??拉萨村就在南山的山顶上。

初春的一天,我们来到尖扎县的南山。“没有这条硬化路之前,我们都是沿着山脊上的那条土路去县城的。”彭毛东智伸手指向不远处,停在一旁的摩托车上还绑着不少从县城采购的商品。

透过彭毛东智的回忆,南山往日的轮廓在我们面前逐渐清晰:村民们骑着骡子行走在贫瘠的山梁上,星星点点的绿色点缀在那漫山的黄土之中。“啥时候南山绿喽,我这心里也就舒坦了!”提起往日的心愿,彭毛东智笑了起来。

一年、十年、二十年……时间渐渐向前推移,在一次次的交锋中,尖扎人逐渐意识到了自己在这场战役中失败的原因:单打独斗难成气候,种树也得依靠科学。只有尊重自然,才能换来绿色。

的春天,一场新的造林运动在南山兴起。“没水不造林,苗木不合格不造林,没有存活条件不造林”,“三不原则”在一开始就被明确地提了出来。

资料显示,这一年尖扎的绿化工作确定了“以水定林、水路先行、先易后难、稳步推进”的原则,并形成了各部门全力配合,五大班子领导带头,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局面。

“动员会上,州上的领导要求力争3到5年使南山绿化取得新成效。但要注重树种的科学性和多样性,不求面积数量,但求造林质量。”才项东知说。

很快,南山高标准造林绿化工程配套完善了灌溉、道路、管护等设施,尖扎人下定决心要种出个样子!

“当时造林选择的苗木规格起点高,选择的都是青海云杉、油松、山杏、白榆、紫丁香、榆叶梅等各类绿化苗木,为了提高成活率,优先考虑本地苗木。最重要的一点是,在造林过程中严格按照‘整地不合格不供苗,供苗不达标不栽植,栽植不规范不收工,浇水不彻底不罢休’的要求,严把关键环节质量关,保证了造林的质量和效果。”参与造林的冬果林场工作人员文昌才让告诉记者。

站在山顶上远远望去,山坡上的树苗像一排排身穿绿色铠甲的武士守护着自己脚下的土地。

“都说造林工作是三分造,七分管。你看,山脚下是我们的供水基地,那边是两个大型的蓄水池,像我们身边这样的小型蓄水池,一共有6个。”才项东知介绍说,为了做到适时足量灌溉,确保造林成果,每年3月到11月,都是人工灌溉期,因为交通条件便利,15天就能浇灌一次。也正是由于后期管护到位,分两期种植的近300多公顷苗木成活率超过95%。

日常管护除了8名林场的管护人员负责外,还有23名护林员承担锄草、灌溉和防火的任务。

家住山脚下的马克唐镇勒见村的格知是护林员之一。对于这份工作,他格外珍惜。“政府能让我当一名护林员,是认可我的能力,看着山上这些苗子一天天长起来,我觉得很光荣。”正是出于对自己工作的热爱,格知在业余时间经常承担起宣传员的工作,向附近的村民讲解生态保护的重要性。

“最近几年南山真的是绿起来了,这种变化我们盼了好多年啊。格知总说要保护环境,其实不用他说,我也知道要保护这些苗子,能有今天的成果,不容易啊!”同村的拉杰感慨地说。

采访结束后,彭毛东智骑着摩托车慢悠悠地回家了。临走前他告诉记者:“一到夏天,这些树都绿起来了,我坐在路边的小亭子里,就像在旅游一样,我们的南山,终于变样了。”

老人的身影在蜿蜒的山路上渐行渐远,他刚刚的笑容,幸福极了……

领导干部青海四个转变心得体会五篇

关于最新四个转变心得体会范文【汇总】

关于2024年最新公安机关四个转变心得体会五篇

关于党员干部四个转变心得体会范文

2024年青海四个转变心得体会范文

图文推荐

列表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