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志愿库> 心得体会范文> 正文

最新学习塘约道路心得体会范文

2023-07-18 17:58:19 文/高考志愿库

学习塘约道路心得体会范文一

3月9日上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俞正声在参加贵州代表团讨论时说到:我是在《人民文学》杂志上看到《塘约道路》的,后来《人民日报》也发表了一篇。塘约做到这样,关键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这是新时期的大寨。我看了那篇文章,留下深刻的印象。俞正声*指出:塘约精神还是不简单,还是要发扬。发现这种典型,然后鼓励这种典型。

从一篇报道、一部文学作品,到*的表扬,塘约道路被越来越多人所讨论,而这个堪称奇迹的发展变化??两年时间“从国家级二类贫困村到小康村的蜕变”,就实实在在的发生在我们身边,在全国都在学习塘约道路的时候,在全面推进的精准扶贫工作中,我们占着天时地利人和,更应该学习、学好、学透塘约道路。

塘约的成功,有人说是基层党建很扎实,有人说是综合治理搞得好,有人说是深化改革路子新,有人说是“三权”“三变”互动强,每一个分析都在总结着塘约道路的成功。《塘约道路》一书的作者王宏甲在他的一篇文章中这样写道:“我看了是振奋的。贫穷并不可怕,人是需要精神焕发的。农民需要一个精神焕发的村庄。来自四面八方的人们在这里看到的是一个村庄的新生。这就是意气风发,就是欣欣向荣。这不是可有可无的。我们大家都需要一个精神焕发的国家。我们个人,也需要一个精神焕发的人生。”这段话深深触动了我,我们都渴望一个精神焕发的人生、一个精神焕发的社会、一个精神焕发的国家。塘约的成功,是精神的力量。这种精神从何而来,你可以说是绝地求生的勇气,那为什么那么多同样贫困甚至更贫困的地方没有体现出这种精神,好的精神是需要带动、需要引导的,谁来带动,谁来引导?我们的党、我们的基层党组织、我们的党员领导干部。

有人探讨过,推广塘约经验,有没有阻力,答案显然是有的,现在很多地方都搞得有专业合作社组织,专业合作社的领头人,有不少是村委的党员干部和一些农村带头人、能人等,这是当初发展强强联合的需要。现在如果像塘约那么做,他们中的大多数都会不同程度地成为阻力。为什么?因为对比原有模式,他们的利益会受到损害。这个时候要求的就是农村党组织的党员干部们要有真正为人民服务的理想信念,有共产党人无私奉献的精神,才可能带动全村人民脱贫致富,使改革真正惠及全体村民。这就需要我们加强党支部在农村中的领导作用,加大上级党委的支持力度,我们的党政领导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我们的党员时刻牢记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吃苦在前、享乐在后,才能带动村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奋勇争先、脱贫致富的干劲,才能带出一个精神焕发的村庄,创造一个塘约的奇迹。

努力*的系列讲话精神、学习党章、继承我们先辈楷模的优良传统、学习我们身边的先进榜样,抓好党建工作,打造出一个个这样的党组织,不仅仅是精准扶贫工作,在党委政府的各个部门、各个企事业单位、各条战线,有这样党组织的坚强领导,有这种精神的引领和感召,我们才能把各项工作做好,用精神焕发的人生,建设出一个精神焕发的国家。

学习塘约道路心得体会范文二

《塘约道路》这本书用报告文学的形式,记述了贵州省安顺市塘约行政村党支部书记左文学,将一个遭遇大洪水灾难、濒临绝境的山村的村民组织起来,成立农民合作社的故事。塘约道路为农村扶贫工作提供了一个新的模式,新的经验;为全国*建设提供一个成功的范例,为三农工作提供了一个新思路,为农村未来建设开辟了一个新的路标。

百年不遇的洪水席卷了塘约的村庄。濒临绝境,塘约的村民们却选择了一条组织起来的道路:以党支部为领导核心,建立起“村社一体,合股联营”的新型集体组织。由此,塘约从灾难中贫困中崛起。灾后两年,塘约从一个村集体经济空壳村,变成拥有200万资产、吸引90%的村民返乡安居乐业的集体化村庄。放眼中国,太多的村庄遭遇留守、空巢的孤寂,随着生产和生活开支的无情上涨,还有相当的村民陷入增收难脱贫的困境。

作者在书中贯穿了一个观点:一个好社会,不是有多少富豪,而是没有穷人。这也是*制度优越性的根本体现。过去我们在扶贫工作中为了追求扶贫资金的经济效益,往往要求农民有了项目才可以争取到扶贫资金,结果是扶了村里的强者,漠视了村里的贫困者,这就违背了扶贫工作的初衷。而扶持村集体,集体才有能力帮助贫困村民脱困致富。扶贫工作才能落实到根子上。农民有了集体组织依靠,才能制度性地得到政府扶贫工作带来的实惠,扶贫工作也才能有一个一劳永逸的长久效果。

学习塘约道路心得体会范文二

每年都有大量的出版物面世,读者依据什么标准选择阅读?写作者凭什么要写这些东西而不是那些东西?对一部作品或者对一个作者来讲,写作价值的最高体现应该是对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产生影响。王宏甲的报告文学《塘约道路》只有7万字,封面素净,不见腰封,也没有各种提要,掂在手里,却让人联想起报告文学的“盛世年华”,比如《哥德巴赫猜想》时期,一字一句重千钧。关注这部作品者,自然有文学界人士,但更多是农村问题研究专家、经济学学者,是各级政府管理层,是直接有利害关系的农民。因为它对指导实践有帮助。这些都是这部报告文学产生的社会效益。

诚然,让《塘约道路》引起社会关注,是“道路”本身。书中写到的贵州省安顺市塘约村是“榜上有名”的贫困村,近年来穷则思变,由党支部出面,把农民手里承包的零散土地集中在一起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和规模发展,已经离开乡村的青壮年农民开始陆续返乡,被撂荒的土地重新种上了粮食,留守儿童与父母团聚,重新凝聚人气的乡村拥有了活力和吸引力。在塘约村的土地确权流转和使用改革中,重新提出了巩固农村集体所有制和加强党支部领导作用这两大原则。显然,与大多数乡村社会发展现状相比,塘约道路是依据塘约村现实状况进行的大胆改革,虽地处西南一隅,这种机制性的探索却是农村社会发展的大政治。

这部作品记录的实践、提出的问题、做出的思考,涉及农村社会自主建设的合理性和可能性,属于农村发展道路性探索。虽然,这条道路与农村现有的联产承包责任制之间的关系需要理顺,这条道路本身的可持续性、可复制性尚待完善,但是,这条道路及其实践对探索中国农村社会发展具有一定的启示性意义。

话说回来,塘约道路即便是“异类”,是“典型”,但如果不是王宏甲独具慧眼,用文字生动简约地写出来,使这条“道路”迅速获得较大范围的传播和研究,中国农村发展实践中这一“新生事物”未必就能及时地获得关注和体认。从这个层面上说,作为一个作家和一部文学作品,已经“超额”实现其文本价值,它使文学写作重新获得神圣感。

在文学写作的诸多类型中,报告文学也好,非虚构写作也好,由于写作的对象是客观存在,对于真实和真相的发掘至关紧要。这个发现和发掘,需要胆识。胆是勇气,识是视野。有胆才能发人不敢发之言,有识才能发人不能发之言,胆识相连,写出的文章才能传道解惑,具有前瞻性和深刻性。

“我如果没有看到也就罢了,看到了,不敢不写”。作家不仅用眼睛看到了他们自救的能力和基层组织的力量,而且多次深入田野调查,通过有理有据的写作,把塘约村这一典型在精准扶贫中的有效性勇敢地写了出来,向整个社会作传播,提请大家研究。“文以载道”,王宏甲的这种写作重拾了中国文学或者文史的优良传统:“解惑”??能够发现问题,“传道”??传播方法、解决问题。

“看到了”和“写出来”,都需要胆识。在时间和空间上,报告文学与当下现实的关系都是靠前站位,对于现实的书写是正面强攻。社会反馈和社会效益是对报告文学写作最客观的鉴定。现实生活纷繁复杂,作家选择什么样的题材,作什么样的判断,决定了作品的品质。近年来,社会各界对文学包括报告文学写作都有很多议论。当下,中国社会正面临着巨大的变革和转型,社会各个层面无时无刻不在涌动和翻腾,身处生活现场的报告文学应该有更突出的作用才是。报告文学如何才能更准确地反映社会生活,赢得更多读者?

社会效益是报告文学写作价值的重要构成,进入历史现场,深入生活深处,及时敏锐地把握社会重大问题、热点问题以及敏感问题,摸准关节点,下情上达,这是优秀报告文学的创作经验,这些经验一直是有效的。从这点来看,就能理解为什么《塘约道路》这样一本中篇规模的报告文学作品能够迅速产生比较明显的社会反响。首先,它敢于并善于抓住社会敏感问题,问题抓得准、抓得实,具有深刻的前瞻性和建设性。

这些年,报告文学写作中一个大的毛病是,许多写作者调研功夫不肯下,事实掌握不清楚,思考不到位,甚至文字也不过关,就急于下手。面对现实发言,写作者自身认识不清,是致命伤。《塘约道路》凸现了写作者的家国情怀和历史格局。家国情怀和历史格局看起来是大词,对于一个写作者,它们就是价值维度和哲学维度。由此,才能从现实的枝枝节节中理出历史发展的脉络、本质和趋势。

在《塘约道路》中,王宏甲最后写道:“农民需要一个精神焕发的村庄,我们大家都需要一个精神焕发的国家,我们个人也需要一个精神焕发的人生。”这种思考,决定了作家写作的情思和境界。这种境界,已经超越了庸俗实用主义价值表达,上升到思想的高度。其对人性的“本来”所进行的探寻和追问,这是哲学层面的思索。王宏甲在写作中表现出的智慧和学术严谨风范十分突出。采访、探究、写作犹如反应堆,无论是虚构,还是非虚构,各种元素在创作主体的内心积累酝酿,最后达到一定的浓度和温度,突变,爆炸,产生巨大核能。

无论是写事,还是写人,历史的高度、现实的深度、哲学的维度三者统一,一篇优秀的报告文学才有可能产生,才能在思考的基础上进行价值判断。这是报告文学写作的高门槛。这道门槛如果不树起来,报告文学的文体发展就不会有大的突围。

《塘约道路》的经济学、社会学价值先不忙下结论,留待时间评估,倒是这本书对于报告文学写作的贡献应该及时得到研究。作为一部报告文学,《塘约道路》首先是一部文学性强的作品,它的文学性建立在形象丰满和细节讲述充分有力的基础上。这是一部有针对性的有价值的反映时代问题的报告文学作品。

学习塘约道路心得体会范文三

日前,由中宣部《党建》杂志社和人民出版社共同主办的“塘约基层建设经验座谈会暨《塘约道路》研讨会”在北京全国人大会议中心举行。

连日来,由中国作家协会报告文学委员会副主任、著名报告文学家王宏甲撰写,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塘约道路》一书,在社会上尤其是文学艺术界引起了强烈反响、掀起了不小的涟漪。该书紧扣时代的脉搏,以扶贫攻坚为主题,反映了当下贫困村里普通老百姓的脱贫故事。我们关注和阅读这本书,不仅仅是看故事的表象,更要读懂其给我们带来的双重启示。

启示之一:只要同心协力,就能够打赢脱贫攻坚战。当前,各地脱贫攻坚激战正酣。攻城拔寨、脱贫摘帽,往往越是到最后越是艰难。面对“硬骨头”,也有不少地方不同程度地出现了畏难情绪,甚至有的对困难和问题无计可施、一筹莫展。到底如何才能够打赢脱贫攻坚战、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各地都在结合不同实际探索路径、寻找答案。应该说,塘约村穷则思变,仅仅用了短短两年的时间,就带领全村跃入小康村行列的成功做法,为农村的脱贫致富?出了一条新路,为各地扶贫攻坚做出了示范。塘约村之所以能够攻破碉堡,实现了从省级二级贫困村向“小康示范村”的跨越,其最为关键的一点就是以党的建设为抓手,干群齐心、同心协力,从而一举拔掉了“穷根”、打赢了脱贫攻坚战。

启示之二:只要扎根人民,就能够创作出精品力作。生活是创作的深厚沃土,人民是创作的不绝源泉。只有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才能够创作出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的文艺作品,书写和记录人民的伟大实践。报告文学《塘约道路》一书在艺术上取得成功、产生良好的社会轰动效应,再一次地印证了文艺创作只要扎根人民,就能够创作出精品力作。该书作者王宏甲以一名文艺工作者的责任和担当,通过一年多在塘约村的深入采访、写作,记录下这个小山村一个个撞击心灵的真实故事,较为全面地展示了农村波澜壮阔的画卷,吹响了脱贫攻坚的胜利号角,凝聚了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精神力量,让人们看到农村脱贫的新路径、中国农村的新希望。

总之,研讨《塘约道路》,更要读懂其给我们带来的“双重启示”。我们相信,只要我们善于思考和总结、从一些典型事例中汲取经验教训,就一定能够更好地促进和推动工作、讲好中国故事,实现经济发展和文艺创作的双赢。

精选关于讲政治守规矩严纪律优警风心得体会范文

2024年学习讲政治守规矩严纪律优警风心得体会

讲忠诚守纪律做标杆心得体会范文最新精华篇

2024年讲忠诚守纪律做标杆心得体会范文【多篇】

关于学习讲忠诚守纪律做标杆心得体会范文

精选关于学习讲忠诚守纪律做标杆心得体会范文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去极端化条例心得体会最新精华篇

关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去极端化条例学习心得体会

图文推荐

列表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