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形势下弘扬红色文化,就是要从坚定理想信念着手,加强*建设。下面是高考志愿库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弘扬革命精神增强文化自信发言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2月11日至1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奇葆在福建调研时强调,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基本方针,做到扬弃继承、转化创新,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发扬红色文化和革命传统,不断培植全体人民的共有精神家园。
传承红色革命精神是一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过程。伟大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铸就了绚烂多彩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凝聚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犹如一盏明灯,点亮了我们前进的道路。中华文化不竭的生命力需要传承,更需要发展。红色文化和革命传统在革命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具有深厚的社会实践基础,在革命战争中起战斗堡垒作用,引领中国革命走向胜利,是历史发展过程中宝贵的精神财富。在*中,红色革命精神如同一把火炬,仍是照亮中华民族伟大进程的火把,是永不退色的民族精神。时至今日,取“红色文化和革命传统”的精华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巨大的精神支柱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发展红色革命精神是一个“推陈出新、革故鼎新”的过程。在*中,红色文化和革命精神如何深入民心,如何在*中发挥自己的中坚精神作用,这就需要我们跳出传统模式,创新形式,运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将之渗透在人们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让红色革命精神在新的历史实践中发挥自身魅力,照耀中华大地。红色革命精神的发扬需要从思想上构筑坚实的阵地基础,红色革命精神的发扬可以充分利用革命根据地,以保护为前提,推广为目的,开发红色旅游基地,让人们在旅游的过程中体会革命时期下的为国浴血奋战的爱国情操,既推动老区经济发展,又在潜移默化中将革命精神渗透,打造经济发展与文化传承双丰收的发展态势,
红色文化和革命精神永放光芒,在伟大的*实践中,我们必须高举其伟大旗帜,守护我们共有的伟大精神家园。
在本次党代会报告中,骆惠宁书记明确指出:“山西五千年文明发展所孕育的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先进文化,是山西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和精神标识。”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提出了“四个自信”,并特别阐释了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文化自信既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包括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先进文化。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或一个地方,没有文化的继承与弘扬,就没有自身的血脉与根基,就没有事业的生机与进步。对于我们山西来说,要团结带领全省人民,战胜目前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把党代会描绘的宏伟蓝图化为现实,就必须大力弘扬革命精神,激发内生动力,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更好的干事创业。
山西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是令人敬仰的革命老区。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山西人民听党话、跟党走,始终与党的事业共命运,与时代发展同步伐,为民族独立解放做出过重大牺牲,为国家建设发展做出过突出贡献。山西人民的文化自信,既来自优秀传统文化,更来自革命文化和*先进文化。革命文化最核心、最具标识意义的是革命精神。当国家危难存亡之际,党领导革命武装和各族人民挺起中华民族的脊梁,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在山西大地上铸就了伟大的太行精神。太行精神蕴含着信念坚定、不怕牺牲,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勇于探索、甘于奉献等优良品格和作风,是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坚实基础。感天动地的革命精神,既拓展了革命文化的内涵,又为*先进文化提供了丰润营养,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感染力。尽管几十年过去了,但依然历久弥新,不断放射出*光芒。
山西一段时间发生系统性塌方式严重腐败,给山西的发展和形象都造成了严重损害。之所以出现这些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从思想上看,最根本原因是一些党员领导干部丧失了理想信念,放弃了党的宗旨,淡忘了人民群众,丢掉了革命精神。铁的事实告诉我们,坚持和弘扬革命传统、革命文化、革命精神,党的事业就进步;背弃了革命传统,就会给党的事业带来巨大损害。只有在革命精神激励下保持铁一般信仰、铁一般信念、铁一般纪律、铁一般担当,才能做到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才能把*在山西坚持和拓展好。
当前,我省既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时期,又处于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最困难时期,还处于构建良好政治生态的巩固、深化和提高时期,越是压力大、困难多,越需要将革命精神转化为攻坚克难、干事创业的责任和激情,用革命精神滋养我们的思想,激励我们的行为,以实际行动塑造山西美好形象,落实好省委“一个指引、两手硬”的重大思路和要求,落实好党代会报告的各项任务要求,实现山西振兴崛起。就能够焕发出凝心聚力抓发展、廉洁为民抓发展的内生动力,就能够推动党的事业和党的建设大步向前,就能够守住初心、打开思想和事业的新境界。
*在系列重要讲话中一再强调,中华民族是具有非凡创造力的民族,我们创造了伟大的中华文明,也能够继续拓展和走好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他号召全国人民一定要增强对*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坚定不移沿着正确的中国道路奋勇前进。如何在*中实现中华民族的“三个自信”,不仅关乎*的成败,还是检验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历史复兴的试金石!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基因。教师节前夕在北京师范大学考察调研时很有感触地说:“古诗文经典已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成了我们的基因。我们现在一说话就蹦出来的那些东西,都是小时候记下的。语文课应该学古诗文经典,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断传承下去”。教育作为立国之本,必然要传承民族的基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基因,已经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因此,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而主张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他认为“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所谓“去中国化”就是抛弃中国传统文化,剔除有别于世界其他民族的中国的基因。从根本上说,中国传统文化不仅是中国文化现代化的底色,更是*的底色。正是这种底色支撑起中国文化的软实力,凝聚起中华民族的精气神。正如*所言,我们要坚定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要加一个文化自信。中华民族历来有很强的文化自豪感,只是到了鸦片战争时期,在西方的坚船利炮下,中国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文化自信被严重损害。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什么样的中华文化为根本?今天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创造出蕴含基因的当代中华文化,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现实表明,文化产业是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和创新的有效路径,因为文化产业是内容产业,是内容为王和内容制胜,传统文化内容最具有中华文化本性,它要借助现代技术得以传承和弘扬,在社会化文化生产中实现中华文化的积累和再创造。只有系统地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通过文化产业创造出适合时代特点的文化精品,在广泛传播中使之激发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才能坚定全体人民振兴中华、实现中国梦的信心和决心。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内在支撑。当今,文化的地位和作用全球凸显,文化软实力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传统文化是软实力的底蕴,是中华文化在世界文明互鉴中的重要支撑。指出,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博大精深的灿烂文化,也一定能创造出新的文化辉煌。对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光荣历史,要加大正面宣传力度,通过学校教育、理论研究、历史研究、影视作品、文学作品等多种方式,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引导我国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
再三强调,核心价值观是软实力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培育和弘扬*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团结奋进的重要精神支撑,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中国古代历来讲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今天,我们提倡和弘扬*,必须从中汲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比如,中华文化强调“民惟邦本”、“天人合一”、“和而不同”,强调“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强调“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主张以德治国、以文化人;强调“君子喻于义”、“君子坦荡荡”、“君子义以为质”;强调“言必信,行必果”、“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强调“德不孤,必有邻”、“仁者爱人”、“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入相友,守望相助”、“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扶贫济困”、“不患寡而患不均”,等等。像这样的思想和理念,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鲜明的民族特色,都有其永不褪色的时代价值。这些思想和理念,既随着时间推移和时代变迁而不断与时俱进,又有其自身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我们生而为中国人,最根本的是要有中国人的独特精神世界,有百姓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要充分体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升华。
中国传统文化是*的底色。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一定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的*。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必须知道自己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想明白了、想对了,就要坚定不移朝着目标前进。文化自信使我们勇于亮出*旗帜,所谓中国特色主要源自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国情。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自己的特色。*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成功的奥秘就在其理论体系、发展道路、制度建设,在其实现途径、行动指南、根本保障的内在联系,以及这三者统一于*伟大实践。历史就是历史,历史不能任意选择,一个民族的历史是一个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础。不论发生过什么波折和曲折,不论出现过什么苦难和困难,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文明史,中国人民近代以来170多年的斗争史,中国共产党90多年的奋斗史,中华人民共和国60多年的发展史,都是人民书写的历史。中华文化深厚的底蕴、中华民族独特的文明遗产、精神记忆和文化心理结构,是构成我们“三个自信”的基础。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实现“三个自信”的基础,是*的底色!的文化观根植于中华文化的深厚沃土,立足于*的伟大实践,借鉴世界文明的有益成果,为国家治理注入了新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