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的名义》,一帧帧反腐大片,一张张官员脸谱,大尺度地把当前社会的敏感话题、热点事件、官场生态、干部的选拔任用、公安检查的办案、以及政府部门之间和上级政府与下级政府、政府与企业、官商之间、官民之间的点点滴滴细腻地展现在公众面前,让人大开眼界的同时也不得不为编剧导演的胆量点赞,也为演员精彩演技点赞!
至少,这部片子让大众百姓看到了官场丑陋的、恶心的生态状况,以下几个阴暗面的表现值得这个社会警醒和思考:
提拔干部不是任人唯贤,一定是提拔自己的亲信,不管他(她)有无能力,能形成自己的帮派山头小团体是最重要的;
离退休的老干部的能量很大,因为在他退下来之前,提拔过很多的人,已经有意无意地编制好了自己的关系网,这些人大多已成为某些部门的当权派,所以,即使他退位了,讲话还很管用,相反,那些不注重这方面的干部,退位后可想而知也就默默无闻人微言轻无人问津了;
很多很多的官员,他们的心思、智慧不是用在如何开展工作为人民服务上面,而是在琢磨如何能够往上爬,所有的智慧用在了如何快速提拔、搞垮竞争对手等方面,爬上去的赶紧利用手中的权利不择手段捞取利益,为自己进一步往上爬创造条;
官员的两幅嘴脸表现的淋漓尽致,对上唯唯诺诺谨小慎微点头哈腰胆小如鼠装,对下颐指气使凶神恶煞居高临下不屑一顾,一个个官场二皮脸变脸术大师,官场一级压一级,下级官员在上级官员那里受到的屈辱,他会变本加厉地在老百姓那里找回来,否则,他们扭曲的心灵怎么能够平衡呢?所以,有些官员们或者公务员们,他们多多少少有些变态也就不奇怪了,老百姓办事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也就是常态了;
大大小小的事情,小老百姓看到的只是表象,幕后都是一把手在那里角力,有政府部门之间的角力,有政府和企业之间的角力,还有幕后官商之间的角力……;
以前老百姓真的是把党员干部政府当做最信赖的人,他们不想信政府会做坑害老百姓的事,现在,他们把党员干部政府当做最不能信赖的人,他们不相信政府能为老百姓办好事;
官场上真正正直的、有能力的、扎实工作的、不拉帮结派、不善请客送礼的人是提拔不上去的,这些人在那样的生态系统里迟早遭到淘汰,所以,官场是一个逆淘汰生态系统,领导周围总被一些阿谀奉承、溜须拍马的人供奉着,大家各取所需,相互关照……。
虽然上面看到乱象不是主流,但他们表现出来的却是普遍的,给社会的榜样是消极和负面的,对社会的危害和杀伤力是巨大的,政府部门如此,企事业单位如此。好在国家加大反腐力度,尤其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在这场硬仗中下了刮骨疗毒、壮士断腕的决心,反腐没有终点,永远在路上,社会正能量和*得到极大地提倡和弘扬,让老百姓看到了中央的决心,也看到了国家未来的一丝希望的曙光,否则,党群关系撕裂,干群矛盾重重,人民对政府失去信心,国家还有什么希望?
日前,电视剧《人民的名义》开播,当天,《人民日报》连续发布两篇文章,其中包括一篇头条,对《人民的名义》评价道“‘潜心八年,六易其稿’、‘一部反腐高压下中国政治和官场生态的长幅画卷’。这些印在同名小说《人民的名义》腰封上的推荐语,让你难以忽略它的分量。”“我们真的太久没有看到反腐题材的电视剧了。”不难看出,《人民日报》对电视剧的称赞,不仅源于电视剧本身精良的题材选择和制作,也源于观众对该剧的呼声。(2017年4月2日 中国青年报)
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艺术也是一个社会发展水平的集中展现,也是对一个时代的展现。抗战时期,落后的旧中国的艺术更多的是唤起民族觉醒,团结一心打赢抗日战争,对旧制度害人的抨击,反映人民群众对新生活的渴望;而新中国建立以后。
歌颂党的歌颂新政权的歌颂解放军的文艺节目比比皆是,凸显了广大人民群众对新政权的拥护与支持,对党和人民军队的支持。文革之后迎来了改革开放,艺术更多地反映文革中的种种丑行,以及改革开放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人民的名义》则是在十八大以后,首播的反腐大戏,而这个是继反腐小品、反腐对联、反腐话剧之后,有一艺术形式表现反腐。
艺术源于生活,有服务于生活。一个艺术形式能否流传下去,主要观其能否为广大百姓生活服务。《人民的名义》热播,正是对当前*力推的“打虎拍蝇”反腐的集中体现,一方面说明广大民众对待腐败问题的痛恨,对待腐败问题的厌恶;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广大民众对持续深入推进反腐的良好愿望。
卫视联播受热捧,更加体现了艺术源于生活而又服务与生活的特点,也是文艺紧跟时代步伐的体现。只有百姓爱看,卫视才可能联播;群众若不喜欢,便很难在为使强档连播,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民众对中国政府强力反腐的高度认可和拥护。
文艺只有与时俱进才有生命力,只有植根于人民群众才有创造力。只有创作出反映时代潮流发展的文艺,才能彰显广大艺人的责任担当。“十八大”以来,*以“壮士断腕、刮骨疗毒”的决心和勇气,实施“打虎拍蝇”式的反腐,党的十八大以后近五年的时间里,共处理省部级及以上干部211人,数量远远超过过去30多年。
其中不乏正国级、副国级干部,而《人民的名义》对此也毫不避讳,直指“副国级”干部。当然,反腐剧开播,一方面给广大群众情绪的宣泄,更重要的另一方面也更是要给干部一个警示教育,当然能否借此达到一个更高的艺术境界,还得观后效。
最近《人民的名义》似乎很火啊,毕竟我也是一集不落的追到17集了。
17集的内容让我突然想起了3月份在家乡的一个私立中学里听的一场教师培训会的事儿,这位演讲老师是长沙的著名中学的一名老师,她管理班级经验非常丰富,讲的很多经验让我受益匪浅。在这位老师讲的一个故事中,有一个故事让我觉得和17集中的剧情有那么点儿相似,让人值得思考。
她们班里有些孩子成绩并不是很理想,不过却非常有商业头脑。学校举办运动会,这个孩子就去校外的批发店买了几瓶大瓶装的雪碧以及一袋子一次性杯子,用2块钱一杯的价格,卖给在太阳下早已经晒的口干舌燥的同学,一天下来赚了好几百块钱;
班主任有时会用一些旅游时买的纪念徽章或者一些外国的货币,来奖励班里成绩优异的孩子,那些个学霸啊对此非常的痴迷,这下好,又让这个孩子嗅到了商机,他从淘宝批发了一些徽章和一些外国的小额零钱,贩卖给那些已经对此痴迷的学霸们。
当时听完这位老师的讲述后,我觉得,现在的孩子啊,真是不得了,一个个聪明的很嘛,然而今天看完17集之后,让我有了些深思,这样是不是会很容易在孩子们的社会中形成错误的金钱观呢?
剧中还提到了孩子们现在已有的错误的价值观。
剧中还总结了这个现象的症结所在,认为这是成人社会上梁不正下梁歪的结果,进一步认为成人社会这一现象,是因为人们内心的浮躁所导致的。
不得不说这部年度反腐大剧能如此火,是有原因的,起码让我们很多人觉得是有共鸣的呀,对于很多问题没有了往日遮遮掩掩的做派。
说回到这场教师培训会上来,这位老师分享的很多经验在班级管理上确实让人耳目一新,不过我认为教师还有比管理班级更重要的使命,那就是育人。在商业市场化的社会,孩子们确实比起我们这一代更早接触到了商业,可是他们年纪还小啊,面对金钱的诱惑时,他们会不会还有那份孩子该有的纯真呢?
正确价值观的引导不可或缺,在孩子瞄准“赚钱”时我们也应该行动起来,告诉他们当代商业社会的基本价值精神是什么,*的道德规则又是什么,用我们以前老师说的话讲就是,先成人再成材,少些功利主义的管理方法,多些真心去与孩子沟通,让这些祖国的花朵儿,不再走我们市场化时期摸着石头过河所走过的老路了,浮躁了,腐败了,再来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