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志愿库> 现代文学> 正文

2035教育现代化 我们需要怎样的语文教育

2023-07-22 18:08:59 文/高考志愿库

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审,中学语文编辑室主任,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王本华:要着力于核心素养,建构未来所需要的语文能力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年,我不仅想到中国语文教育的未来,这个未来可以是“十九大”报告里基本实现*的2035年,也可以是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强国的2050年,甚至可以是更长远的未来。那么我们未来怎么来设计我们的语文教育?

第一点,应该着眼于国家方略,思考语文教育的未来。语文教育不是孤立的,也不是平地而起的,而是奠基于国家总体发展的大局,这是我们思考语文教育首先关注的一点。

国家总体发展的大局是什么?远的,就是党的“十九大”为我们勾画两个一百年的美丽蓝图。

近的,就是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当中所指出的,在这个报告里面,对我们2035年未来教育有一个总的目标,它说到2035年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迈入教育强国行列。同时我们还要注意到,“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这样一个内容,我想语文教育培养文化自信、坚定文化自信做出自己的努力,这是第一点,着眼于国家方略。

第二点,要着力于核心素养,建构未来所需要的语文能力。语法、修辞、逻辑、文学、听、说读写这都是语文业界大家说惯了的耳熟能详的一些概念。那么在可见的未来,到底我们需要怎样的语文能力?这应该是语文教育者多少年来一直在探讨的问题,

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著名的语文教育家张志恭先生,他在上世纪80年代就提出,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角度来说,从三个面向的角度考虑,到20世纪末21世纪初的时候,社会普遍需要的将是如历史上描写智力超长的才子们那种出口成章的能力,因为他们要用自然的口头语言处理工作,指挥机器干活;那种一目十行、过目成诵的阅读能力,因为他们需要读的东西太多了;那种挥洒自如,倚马可待的写作能力,因为他们时间很珍贵,必须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写出他们生活和工作中需要的东西。大家想想看,上世纪80年代,(张志恭)先生提出这么好的愿景。

我们回过头来想一想,我们语文教育现在已经是21世纪初,是否已达成这一目标呢?我想我们在座的每一位老师,每一位同志心里一定有一杠秤,这就不得不让我们进一步思考。那么到了21世纪,到了这里说的2035年甚至2050年,甚至更远的未来,那么我们到底需要怎样的语文能力,这是摆在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每一个语文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所以我就由此想到了我们现在非常热心的话题核心素养。

我们语文核心素养,概括为四大核心素养:语言、思维、审美、文化。这些素养怎么样让学生才能来达成?核心素养内涵突出强调个人素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

我们目前都在编高中语文教材,高中语文教材也在从这些核心概念出发,担当、自信,文化自信,家国情怀等等这些方面出发,在做这件事情。一是要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二是从价值曲线上看,反映了学生终身学习所必须的素养,以及国家社会公认的价值观。第三,从教学实践看,它强调的是以学生为中心,创设真实的社会生活情境,培养解决实际生活中问题的能力

从教学实践来看,这个目前也是我们做语文教育,特别是我们现在正在做高中教材,最集中考虑的问题,到底什么是真实的语文情境?怎么样在这种大情境下来让学生动起来,给他们任务,让他们干起活来,从而达成素养,这恐怕是目前我们考虑的最多的。

第三点,开放创新,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语文教育。我想这个目标很高远,到底怎么来做才能达成这样的目标?不管是2035年还是2050年还是未来很多年,才能达成这样的目标,我们可以从很多方面做出努力。我这里不展开说只提几个要点。

1、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挥语文学科独特的育人价值。2、坚持守正创新,借助新技术手段促进语文教育均衡发展。3、满足未来人才多样化、个性化发展的需要,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体系。4、重视未来社会对语文教育的期待,培养社会需要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5、正视语文教师的现状,强化课程建设自觉意识。

北京大学中文系与比较文学系教授戴锦华:中文不仅是中国的语言文字,不仅是中华文明的存在之源、立国之本,它作为母语教育,它是整个文化身份、文化想象和文化自觉的基础。

我自己从来没有进行过教育学研究,也从来没有能够介入过中小学语文教育实践,所以是一个十足的外行。

我能对于语文教育发展谈自己看法的资本,就是从童年时代开始我就是一个疯狂的阅读者,就是一个疯狂人文学的阅读者,好像我在江湖上的名号,有一条引以为傲的,就是说很多的年轻朋友希望赶上我的阅读量。就是从那个时期起,直到今天我始终在大量的阅读,而且我始终在回忆我受益于1979年《人民日报》的一篇短文,倡导全民读书运动。当时它的口号叫博览群书,不求胜解。语文老师肯定要骂我,但是我深深受益于这样一个说法,我大量的阅读,我甚至不分良莠地阅读,我甚至吞食垃圾,但是我一生的思想、学术、人生道路、生命经验受益于阅读。

相对于20世纪,对于现代文明,对现代文明前景全部构想,我们已然生活在未来之中。我也多次强调,这刚好是一位美国教育学家说的话,他说我们正在经历一场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技术革命。这场技术革命在深度和广度上超过了工业革命。而这个深广的革命正在人类社会普遍发生,人类社会方方面面,从全球政治经济军事结构到我们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都在被这个技术深刻的改变。

后面一句话就不是这位教育学家所说,而是法国未来学家所说,他说:令人惊讶并令人忧心,当深刻技术革命已然发生,人类社会、人类结构、人类文化整体被改变的时刻,人类社会对此完全未经讨论,始终未曾抵抗。

让我们停下来思考一下,当我们经由技术革命,而获取更便利的手段,而获取更广阔的世界,获取更多的更舒适的现代生活的时候,人类社会、人类文明究竟为此付出了什么?在我们获得同时我们失去了什么。这也就是今天我们会议的一个潜在的巨大的在场者或者我们有一个巨大的主题,关于数码技术,关于互联网或者大家习惯说的方法互联网+。

关于移动通讯平台,关于人工智能,关于VR技术。我想每一位老师我和你们一样,我们面对着我们的学生,我们的学生自称他们是二次元,自称他们是数码原住民,自称他们来自于和我们完全不同的文化,我们面对着他们。我们同时面对着我们自己的身份,教育,今天是什么?某种意义上说,当智能手机出现,当移动通讯平台是每一个人随时随刻随身携带的这样一种工具,其实它早已经超出工具,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可穿戴设备,甚至可以说是我们身体的延伸

当我们面对这样一个现实,我经常感到惶恐,我经常自我安慰,我已经临近生命倒计时的时刻了,因为在这样一个现实面前,在这样技术硬件环境之中,教育和教育者的角色都被改变了,某种程度上,对我来说,大学教育不只是单纯传递知识的空间,它对一个教育者提出最大的挑战,教育者不仅传递知识不仅分享知识,而且应该是问题的提出者。一个教育者不仅传递知识,而且应该和学生分享思想,同时尝试去完成思想能力的培养

在我这个外行者看来,广义的语文教育,也就是人文教育,它的重要的功能也正在于此,提出问题、分享思想,分享思想的能力获得思想的能力,在这个意义上,我很高兴我是中文系的一个教授,我很高兴我在广义的人文学的场域之中。因为作为一个人文学者,我们始终在和我们的学生、我们的课题、我们的社会一起经历成长。我们应该是前沿的回应社会问题的人。所以对我来说,所谓新技术革命所提供的不是一种所谓技术手段,我们不是仅仅的获得了新的便利的工具,而是为这样的一种革命性的变革所改变。他们不光改变社会,不光改变文化,他们改变了我们自己。这是我想跟大家分享的第一点。

那么再次回到法国未来学家的说法,它未经讨论、未经抵抗,换句话说我们甚至不自知置身于这样一场剧烈变化之中,我们没有充分意识到这种变化究竟在什么意义上改变了我们生存的世界,改变了人类社会。但是我想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我们必然面对的就是,也许我们会称之为“代沟”的那样的一种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与学生之间的隔膜。而作为一个大学的老师,在大学教育当中,大概近年来经常会让我感到极度痛切的时候,越来越多的学生在大学一年级崩溃,他们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大,毫无疑问是精英,毫无疑问是成功者,但是他们在成功者的新的一站中崩溃、跌倒

当我看到有多少大学本科学生接受心理咨询的时候我感到震撼,在我身边,我的学生开始以心理问题退学。他们描述当中他们始终的困惑是无力去处理,他们被教育所赋予的知识,与陌生的某种意义上是酷烈的现实之间的落差。他们没有办法去处理,他们越来越完备的教育,越来越丰沛的知识,越来越清晰对于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的把握和他们事实上所处的这样的一个被新技术压缩为一个短暂的现在时的这样的一种生命体验。

当抖音把人们的接受时间切割为10秒、15秒的时候;当游戏开始成为一种真实的资本流动的空间;当电竞成为新的一种成功梦的时候,我们是否在用虚拟与现实,娱乐与现实这样的概念去面对他们。

在互联网+语文,在新的课标,新的构置,我们希望再一次打破藩篱,打破界限、打破落差、打破区隔,打破不平等,去重新获取一种教育平等的可能,而这是人文精神的基础。我不懂得语文,我不懂得语文教育,我可能在这儿谈的是对朋友们来说有一点空洞的人文学。但是与我语文教育的根本在人文学。

人文学关于人,关于人之本,关于成人之道,关于做人之道。

那么它是共享,它是创造,它是回应。在这个意义上说,我们重新连接历史,我们重新讨论经典是为了拥有未来,赢得未来。一边未来来得太快了,但是未来不是明天,人类社会是否能够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未来,我们是否能够在未来的时刻去延续对未来的畅想,在其中我以为中国,中国文化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中文不仅是中国的语言文字,不仅是中华文明的存在之源、立国之本,它作为母语教育,它是整个文化身份、文化想象和文化自觉的基础,但不仅如此,中文毕竟是一种媒介,中文带我们连接世界。中文带我们在今天这个时代成为世界的有机的组成部分。但是不同的是,中国崛起是五百年现代历史上的一个例外,而作为例外而崛起的中国,中国文化是不是能够在一个可持续的脉络当中继续占据它作为世界大国的位置,要求的是创造力,不在是追赶,不再是模仿、重复,当我们说到创造的时候离不开想象,人文学是想象的翅膀。

语文特级教师程翔:母语强则国强

我们都是教语文的,但是语文的名称只有一百多年的时间。如果追溯的话可以追溯到近代著名《天津条约》签订之后。中英《天津条约》第50款,写着中国和英文如有遇到文辞辩论之处,总以英国的意思为正义。用中国话说不算数,只能是按照对英文的理解为主。

这是一件非常屈辱的事情。

于是中国人开始学习英文,最早北京和上海,同时开办通文馆,这就是中国人学习英文的一张照片。于是洋语和洋文进来。原来我们自己那个东西叫什么?叫国语和国文。所以洋语和洋文这个概念,催生了国语和国文。

这是目前我们所见到的最早出现语文的一个文献资料。就是张之洞在创办水陆是学堂奏折当中讲的,水师学英文语言,陆师学德国语言。由此看出来,当时因为科学技术落后特别是军事科学落后,我们开始搞洋务运动,要追赶西方的军事科学,那么要学习西方就必须学习他们的语言或者借用语言来学习他们的技术。再往后发展就有了中国教育体制的改革,“癸卯学制”的出现,一直到今天,我们的教育体制基本上是“癸卯体制”的过程。

再往后发展,大家都知道叶圣陶先生提出来将国语和国文合二为一,就是讲的语文。我们今天讲的举行语文就是叶老这里出来的,学习口语学习书面语。在叶老之前经历了这么漫长的过程。

当时有一个邓实的人,他说故一国有一国之语言文字,其语文亡者,则其国亡,其语文存者,其国存。

 杨绛先生说,我十分爱我们的文字,几千年中国的统一靠的就是汉字。

大家都熟悉,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名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最后一课》里边。很遗憾的是今天《最后一课》又是因为这个问题被取消了。

希特勒说过很有名的话,消灭一个民族,首先瓦解他的文化,要瓦解他的文化,要瓦解他的文化首先消灭承载它的语言,要消灭这种语言,首先从他们学校开始。说得多深刻。

美国有一个传教士在中国生活了43年,他写了一部书叫《中国总论》,十分明显,联合的纽带被取消,代之拼音文字,中国人很快就会分裂成许多小国。罗马帝国的分裂就是典型的例子。罗马帝国后来分为东罗马和西罗马,一方面用斯拉夫文字,一方面用拉丁文字。语言的分裂,造成了这个国家的分裂,后来他们继续分裂,所以现在的地中海沿岸是众多的小国。

费正清,非常著名的汉学家,他写过一部书《美国与中国》,他讲中国语言按性质来说不是社会的一种工具,而是社会一种制度,它本身就是一个人生问题。

著名的语文学家帕默尔讲过,属于中国人屈从西方国家的再三要求,引进一种字母文字,充其量不过为小学生省出一两年学习时间,但是为了这点微小的收获,中国人就会失掉他们对持续了4千年丰富的文化语言的基础。

另外一个反面例子,柴门霍夫,世界语发明者。世界语很好学,据说两个小时就可以学会,但是它为什么没有流行起来?因为它没有文化之根。所以文化不仅仅是教育工具,更是文化的载体,使用语言不仅仅是有一种能力更是一种一门艺术,每一种语言在其发展过程中都积淀深厚的文化内涵。

今天我们怎么看语文学科性质,过去长期以来我们说语文学科性质是工具性,后来提出人文性也很重要。我们今天看到的语文课程标准,就是讲语文学科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这样来表述。但是我觉得还不够完整,还应该加上民族性三个字。在座的张玉新先生,他的导师生前多次提出一再呼吁把民族性看作语文学科重要的特征。所以我认为工具性、人文性和民族性三者的合一才能够全面体现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

我认为汉字是中华民族第一大发明,过去我们讲我们有四大发明,(安子鉴)先生说汉字是第五大发明,我认为汉字是中华民族的第一大发明,汉字文化是世界上伟大的文化。中华文化本质上是汉字文化

这是去年年底我参加于漪老师的教育思想研讨会。于漪说语言是什么,语言教育是什么,对于这些根本性的问题,教师要反反复复思考,努力清楚。于老师坚持认为,语言文字是民族文化一根,语言教育是母语教育

我们现在确立的国际地位,上个世纪周有光教授在他的一本书里讲,联合国原始文件80%为英文,15%为法文、4%为西班牙文,俄文、阿拉伯文、中文合起来占1%。这就是当时中文的地位。

世界信息网络上,英文占90%,法文占5%,中文只占1%。我们今天看的都是中文网,但你真正越狱出去之后,你看看世界网络,不得了。今天世界汉语热,2016年法国有150余所大学,七百多所中小学开设汉语课程。美国中小学在学汉语人数占全部在学人数的2/3,达到40万左右。英国现有12万中小学生在学习汉语,占全部学汉语人数的60%。俄罗斯计划2019年将汉语列入高考范围。

目前,全球已有60多个国家将汉语教学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现在全球学习汉语从2004年的仅30万人攀升至1亿人。154个国家和地区,548所孔子学院,1193个中小学中文课堂。另外,汉字复活,本来属于汉字文化圈,后来废除汉字的国家,像韩国、日本、越南,现在重要审视汉字

图文推荐

列表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