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政府如何在精准扶贫中培育市场主体
一要统一思想认识。政府要增强服务市场主体的自觉性、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前段时间,我们通过调研发现,有相当部分同志对政府扶持市场主体有不同的认识,有的甚至是反对、不赞成,有的简单认为民营企业自己搞发展就行了,政府凭什么要提供服务?这些都是模糊认识、错误认识。各级领导干部要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到市场主体在精准扶贫和发展经济中的双重作用,对市场主体高看一眼、厚爱一分,增强服务市场主体的行动自觉,搭建好平台、提供优质服务,有效调动市场主体参与精准扶贫的热情。
二要精心选择市场主体。全市现有需要产业带动扶贫的贫困户有15万户,假如平均每个市场主体可以带动100个贫困户,大概需要1500个市场主体来带动,今天参加培训的只有100家。各县(市、区)回去以后要认真挑选市场主体组织开展培训,力争达到培训全覆盖。如何挑选市场主体呢?有两个标准。一是要有能力。挑选的市场主体具有一定的规模和能力,能够经受风浪的考验。二是要有意愿。如果企业有能力但不愿承担这个社会责任,就不能勉强,强扭的瓜不甜,这是相辅相成的事情。此外,选择市场主体还有一个要求,就是要统筹安排。比如,如果一个村里面有100个贫困户,仅仅依靠村里面这个市场主体扶持带动,就是村级统筹;若是以乡镇为单位,在镇里挑选两三个企业把镇里所有贫困户包含在里面,就是镇级统筹;再以县为单位,县里挑选出10家企业,把全县的贫困户都纳入在里面,就是县级统筹。市场主体统筹层级越高,规模就越大,带动能力就越强,效果就越好。各地要提高统筹的层次标准,发挥县级、镇级统筹作用,充分发挥好市场主体的带动作用。
三要培育扶持市场主体。首先,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把五位一体机制建立起来,打造一个完整的“航母战斗群”。其次,要加大资金扶持。企业要发展,资金投入是保障。资金有两个主要来源:一是财政性资金投入,通过统筹整合各类扶贫资金,发挥财政资金的放大效应,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比如,罗田“33111”工程中有1万块钱就是政府专门提供给贫困户用来购买黑山羊和养殖服务,发挥了财政资金的撬动作用。二是打通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渠道。比如说股权投资,国家成立了专业精准扶贫基金,专门进行股权投资,目前正在和我市几家企业对接,股权占比要求不超过30%,不控股只参股,投资回报率很低,实打实为企业发展提供有效的资金支持。全市有条件的企业都要积极行动起来,积极对接,争取获得融资支持。第三,要优化服务环境。通过减政放权和政府职能转变,简化审批程序,提高办事效率,为市场主体营造一个良好的政务环境。
四要加强监管。当前,很多市场主体管理不够规范,还没有建立起规范的治理结构,严重制约了企业进一步发展。市场主体要认真执行各项法律法规,依法规范生产、经营、交易等市场行为,做到守法经营、诚信经营。工商、质监、农业、人社、银监等部门要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完善市场监管体系,促使市场主体加强主体责任,认真履行法定义务和社会责任,鼓励、引导和支持各类市场主体不断发展壮大。
新年伊始,我们就召开全省扶贫开发工作会议,这是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召开后,省里为扶贫开发召开的第七个会议,充分体现了省委、省政府对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高度重视。这次会议的主题就是坚持问题导向,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达到统一思想、狠抓落实、推进精准扶贫走向更加精准的目的。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认清新形势,全面理解新方略
以1986年国务院成立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为标志,国家开展有计划、有组织的大规模开发式扶贫已走过了三十年的历程,先后制定了《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和两个《扶贫开发纲要》,通过不断加大扶贫投入,创新扶贫开发机制,扎实推进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减贫道路,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以*为*的*提出了精准扶贫方略,体现了中国减贫与发展的时代特征,是对扶贫开发工作思路与方法的重大创新。
(一)准确把握精准扶贫方略的历史定位。实施精准扶贫方略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一是贫困特征发生了重大变化。“八七”扶贫攻坚至本世纪前五年,扶贫开发主要是解决区域性大面积的贫困问题,扶贫开发的主要措施是依靠经济增长带动减贫。经过多年的努力,面上的贫困已经基本解决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经济增长带动贫困人口减贫的边际效应递减、效力降低,必须多措并举、精准施策,才能解决深度贫困问题。二是减贫目标发生了重大变化。过去,解决贫困问题,主要是贫困人口的收入达到扶贫标准。现在的减贫目标,发生了巨大变化,从以提高经济收入解决温饱问题的单一收入维度减贫,拓展到“一有、两不愁、四保障”的多维度减贫,经济收入达到扶贫标准只是最基本的要求。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减贫目标,既有贫困人口增加收入的指标,又有公共服务指标和发展指标,还要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标准全面对标。这种全方位、多层次的减贫指标体系,都精准指向贫困人口,目的就是要确保他们同步迈入小康不掉队。三是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发生了重大变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已经从欠发达国家迈入中等收入的发展中国家,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大背景下,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指引下,既有条件,也有可能,通过推进经济社会包容性发展,提高市场机制的益贫性,实施一系列更有针对性的重大发展举措,大幅增加扶贫投入,出台更多惠及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的政策措施,推进脱贫攻坚。实施精准扶贫方略正当其时。
(二)准确把握精准扶贫方略的基本要义。一是扶贫开发对象发生了重大变化。过去,主要是突出区域性减贫,“撒胡椒面”的现象比较普遍,普惠制政策多,许多真正的贫困户没有得到有效扶持。实施精准扶贫,扶贫政策措施必须要精确瞄准到贫困村、贫困户和贫困人口。为此,中央下大力组织开展建档立卡,将其列为扶贫开发的“一号工程”,就是要找准扶贫对象。这就是*提出的“扶持对象精准”,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基本前提和落脚点。二是扶贫开发资源配置发生了重大变化。过去,扶贫开发的政府资源、市场资源、社会资源都大而化之分配到贫困地区。实施精准扶贫,必须要求人力、物力、财力、政策等资源因村因户因人配置,“一村一策、一户一法”,确保扶到点上、根上。三是扶贫开发绩效评价发生了重大变化。过去,评价扶贫成效主要是以贫困县和村为单位算人均账,一个大户就能掩盖数十个甚至更多贫困户的贫困问题,存在平均数掩盖不平均的问题。实施精准扶贫,通过有针对性地扶持,就要按户按人算政策账、帮扶账、投入账、收入账,确保脱贫成效精准。四是扶贫开发制度机制发生了重大变化。根据中央要求,省委、省政府已经建立了扶贫对象识别机制、扶贫资源整合机制、项目资金使用管理机制、干部驻村帮扶机制、社会力量动员机制、脱贫对象动态管理机制、考核问责机制、绩效评价机制等N个机制,各部门还将围绕N个机制的落实,制订M个具体的制度。这是一整套保障精准扶贫、服务精准扶贫的制度机制体系,较过去发生了巨大变化。
(三)准确把握精准扶贫方略的基本特征。一是扶贫开发重心发生了重大变化。粗放扶贫的工作重心主要是区域或县域,存在“大水漫灌”、“撒胡椒面”的问题。精准扶贫必须实行对象锁定到村到户、工作重心下沉到人。二是扶贫开发政策发生了重大变化。粗放扶贫方式在实际操作中忽视了扶贫政策的特惠性,不分贫富大家受益、平均受益。精准扶贫必须突出政策“特”和“惠”。“特”就是针对贫困人口这个特定群体出台特殊的政策;“惠”就是对贫困户实行更加优惠的扶持政策,确保各类扶持政策“精准滴灌”到建档立卡贫困户、贫困人口。三是扶贫开发措施发生了重大变化。粗放扶贫的帮扶方式、帮扶措施大而化之,一般号召、“大呼隆”、“一刀切”的色彩比较浓厚。而精准扶贫强调对贫困人口必须量身定制帮扶措施,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做到对症下药、靶向治疗,“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四是扶贫开发管理发生了重大变化。粗放扶贫方式的工作机制和行为规则比较原则、抽象,重目标,轻手段;重结果,轻过程。而精准扶贫不仅重目标、结果,更重手段、过程和细节,通过构建一整套精细规范的制度体系和运行约束机制做保证。
二、分析新情况,正视问题找差距
全面理解精准扶贫新方略,就是要明确新要求,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对照要求找差距,借这次会议我重点谈几个突出问题,和大家一起研究。
(一)各级思想认识没有根本转变。一是各级领导干部认识不到位。从面上看,各级领导干部都很重视精准扶贫,但是深入调查,发现有些地方还停留在喊口号上,摆花架子上;有的干部观念没有转变,还停在“八七”扶贫攻坚和两个“十年”纲要时期,对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精准扶贫方略消化不良、准备不足,啃硬骨头没有硬措施;有的地方对省里N个机制没有系统思考认识,统筹运用应对乏策;有的对精准扶贫存在畏难情绪,比如脱贫评价标准问题,省委、省政府按照缩小发展差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自我加压,将贫困人口全面脱贫与同步迈入小康两步并作一步走,以跳起来摘桃子的精神制定了我省的脱贫标准,要求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高于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并力争达到所在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70%以上。有的干部反映这个标准定高了,很难达到。这个标准到底高不高?合不合理?可以算算账。以为例,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10849元,29个重点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7747元,同期脱贫标准与全省及29个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相差8049元、4947元。按照年均增长6%的速度测算,到2020年,中央的扶贫标准大约是4000元。按照同样的增速测算,届时全省及29个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大约是15390元、10990元,扶贫标准只占全省的25.9%、29个县的36.4%,收入相差将分别拉大到11390元、6990元。这不符合我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不利于巩固脱贫成果。2020年,实现70%的目标,仅29个县平均收入差距将至少比缩小1650元。实现这一目标,就是要让贫困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这是检验我们是否真正落实鸿忠书记提出的五个“是不是”指示的重要指标。二是扶贫干部认识不到位。扶贫系统干部还存在惯性思维,工作习惯于传统模式,不能很好地为地方党委、政府当参谋;有的同志认为精准扶贫工作量大,存在畏难情绪;有的同志还停留在打报告、要小钱的思路上,不会策划项目、不会谋划规划。三是部门干部认识不到位。有些部门大局意识不强,认为精准扶贫主要是扶贫部门的事,行业部门只要凑凑数就行,担心“种了别人的地荒了自己的田”,把做扶贫工作当成负担;有的部门对精准扶贫认识不深、高度不够,认为精准扶贫可能就是一阵风,没有出台针对贫困村、贫困户的特惠政策。基层干部对精准扶贫认识不够,省委督查就发现有4个村党支部书记对本村扶贫工作无思路、无措施,对贫困户情况不熟悉、脱贫无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