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志愿库> 选专业> 正文

新闻学的就业前景

2023-07-12 18:17:23 文/高考志愿库

“中国的新闻传播教育经过改革开放后20多年的发展,现在已处在一个十字路口。”教育部新闻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陈培爱教授说。

在20世纪80年代,还只是在一些特大城市的重点综合性院校设有新闻传播类专业。到20世纪90年代,新闻传播类专业在全国各地高校迅速铺开。进入21世纪以后,这种情况更是愈演愈烈,新闻传播类专业不仅在一些理工类、师范类、财经类、政法类、农业类、体育类院校遍地开花,在一些地级城市院校,新闻传播类专业也纷纷涌现。

以上海为例,仅2004年一年,就有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大学、上海理工大学、华东政法学院等高校新增了新闻传播类专业。

据教育部统计,1994年,全国新闻学类专业点共有66个,到了2006年,全国已有460多所各类高校开设了新闻传播类专业点661个,在校生达到13万余人,每年的毕业生由20世纪80年代的数百人增加到现在的3万余人。而截至2006年11月,全国经核准颁发新版记者证的记者总人数也只有18万余人,其中在编人员还不到15万人。

新闻学类专业点“超常规”发展必然造成毕业生供大于求。据中国新闻教育学会会长、教育部新闻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何梓华介绍,我国新闻媒体目前的数量大体上控制在:报纸约2200多种;期刊杂志8000多种;广播电台、电视台、有线电视台各约1000台。在近3~5年内,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将继续贯彻“控制规模,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增进效益”的方针。这意味着在今后一段时间内,新闻媒体将维持现有规模,数量上不会有大的增长,因而对新闻人才的需求将是有限的。

与此同时,中国新闻教育学会的一项调查显示,新闻类的专科毕业生不再需要,对能从事一般记者、编辑工作的本科毕业生,需求量也已接近饱和;而且,为了进一步提高报道的质量,一些媒体在招聘人才方面不再局限于招收新闻学类专业的毕业生。

“新闻媒体需要的,高校供不上;新闻媒体不怎么需要,高校却在大量培养!”。

“我们是学校第一届面向新闻传播方向的学生。最近,我们班级填写了希望实习单位的意见表,全班26个同学只有几个人希望去新闻媒体工作。”。

大三学生就读于位于上海西南的某名牌理工类高校,进校时,专业定位就是让他们毕业后到媒体工作。但是从上一届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来看,只有一个人进了沪上三大报业集团之一,其他的同学出国的出国,转行的转行。“虽然自己就读的是名牌大学,但在重理工科专业的学校环境里,不觉得自己的专业有什么优势。”。了解到,所在的学院成立于2002年,目前已经有500多名本科生。

刚刚从同济大学传播与艺术学院毕业,在谈到她和同学的就业问题时,不自然地笑了一下,感叹着说,“我们班级40个人,现在在报社、电视台工作的很少。这几年来,新闻系的学生越来越多,可社会能要多少人呢?”

“从每年增加10个,到每年增加70个,再到一年增加200个”,目前国内新闻学类专业点“超常规”发展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师资、教材、设备……办学条件严重不足,有的学校只有两三个教师就挂牌招生,一些基本的专业课也未能开设。不具备办学条件却又盲目招生,其后果必然是毕业生质量下降。”

著名新闻人范长江被称作小品演员

“新闻系泛滥得有点恐怖。”一家中央级媒体的资深记者感慨地说。“1989年我们高考(论坛)那会儿,新闻系不就‘北有人大,南有复旦’,外加武大、暨大、北广、南大这几家吗?”这位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的资深记者每年都要接待不少来报社实习的学生,“毕业十余载,世界已千年。此学院彼学院纷纷胡乱升格大学办新闻系,每每听实习生报来这些与新闻八杆子打不着的大学名字,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那一个晕!”

一家中央级媒体在招聘记者时的笔试题有一道是写出范长江(编者注:著名新闻记者)的身份,结果好多人答不出来,有一位考生答为“小品演员”,还有一位某综合性大学新闻系研究生(论坛) 郑重地把“范长江”改为“潘长江”,再答为“著名小品演员”。

上海一家报社的一位编辑也经常为自己带的实习生烦恼。他告诉记者,他发现不少新闻专业的实习生专业知识学得很不到位,“有个学生在写采访稿的时候,连时间、地点都交待不清楚。有些新开新闻专业的学校来我们这里实习的学生,对一些国内外近期发生的的热点、时政新闻一问三不知。再问他们就不好意思地说,‘老师,我最近实习忙着写稿,没看报纸’。我就搞不明白了,你做记者的连新闻、报纸都不看,这新闻能写得出来吗?”

北京一家报社的记者更是深有感触,“我还见过不会上网查资料的新闻系本科生呢。还有大量的实习生分不清消息和通讯,不知道导语,不知道电头。部门曾开过一次实习生座谈会,发现大部分的实习生从来不看报纸和杂志,即便上网也只看娱乐和社会新闻。”

学生数量在膨胀质量在下降?

武汉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张昆认为,当前的新闻教育存在着泡沫化,“因为在很多高校领导者看来,新闻教育是一种廉价的教育,投资少,见效快,而且能招来很多学生,学生多了收费就高了”。

武汉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罗以澄则指出,商业利益驱动是各高校争相开设新闻专业的动因之一。加上现在有的学校生源吃紧,想靠这种所谓热门专业减轻招生压力,还有一些学校不是在培养学生,而是靠新专业在“养”老师,更使得各校纷纷上马新闻类专业。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始建于1984年的上海政法学院,2004年刚刚被批准为独立设置的普通本科院校,今年该校的社科系申报的新闻学专业被批准正式建立,但就在今年4月,该校还在大量招聘新闻学专业教授、博士,而且还注明“紧缺”。

而东北一所著名师范大学的传媒科学学院则是由原来广播电视学院和信息传播与管理学院合并建成,而广播电视学院的前身是电化教育系,信息传播与管理学院的前身是图书馆学系,现在学院已经有了教育技术学、广播电视编导、广播电视新闻学、图书馆学、广告学等5个本科专业,在校本科生多达1200人,硕士研究生也有200多人。

上海一所技术院校新闻专业的毕业生告诉记者,毕业那年找工作时,她发现无处可去。说起为她们上课的老师,这位毕业生说道:“你上我们学校网站查不到什么教新闻的老师,学校也只会跟你说,我们有一批优秀负责的老师,有较强的师资队伍,新闻学现在是一个热门专业诸如此类。为我们讲新闻史的是中国文学史的老师,教我们新闻写作的是我们的基础写作老师。我们开的课和名牌大学的课程也差不多,新闻理论、新闻史、新闻摄影、网络技术。但4年下来,学新闻,究竟学到了多少新闻,我也搞不明白。”

张昆表示,新闻专业的学生数量在膨胀,可是质量却在下降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新办的院校教学特别差,但是胆子特别大,招生的规模很大,另外老的院校,办学的战线在拉长,过去本科生,现在有了硕士生、博士生,还向成人教育延伸。这样精力分散,必然导致教学质量的进一步下降。第二就是专业结构和人才需求结构不成比例,业界最需要的人,我们的新闻院系不能够提供,业界需要的有思想、有深度、有广度的高级人才我们现在不能提供,我们提供的主要是一般性人才。媒体招人,现在新闻专业不一定能够竞争过其他专业的学生。”

一位资深编辑也认为,应该反思快餐式的新闻教育。“新闻系的学生普遍很快适应工作,然而有些后劲明显不足。相比其他专业学生,中文底子不厚,专业知识更欠缺。在媒体市场日益细分的前提下,一些单位甚至更喜欢录用其他专业的学生,新闻专业的优势正在不断失去。更需注意的是,一些院校见新闻专业吃香,就不顾自身力量,仓促上马招生,但经验和理论都丰富的专任教师毕竟不多,这就不可避免地在质量上打了折扣。这也是近年新闻专业学生水平不高、找工作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虽然说新闻是要靠‘悟’出来的,但实在离不开‘教’。评论学考试得优秀的学生说不定连编后都写不好,不是等同于学医的不知道打青霉素要先做皮试吗

中国点击率最高的一篇文章 !

图文推荐

列表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