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冬郎既席为诗相送因成二绝,此诗是一首七言律诗,作者是著名的诗人李商隐,此诗写一场送别宴的场景,下面是此诗的原文翻译以及赏析,欢迎大家参考阅读~!
【原文】
韩冬郎既席为诗相送因成二绝 作者:李商隐
十岁裁诗走马成,冷灰残烛动离情。
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
剑栈风樯各苦辛,别时冰雪到时春。
为凭何逊休联句,瘦尽东阳姓沈人。
韩冬郎既席为诗相送因成二绝翻译:
(在昨日)蜡烛点点、滴泪成灰,凄凄满别情的送别宴席上,(您的儿子)十岁的韩?文思敏捷的就像东晋的袁虎一样,走马之间即成文章;(不久,您将带您的儿子到果州上任了)在那万里长的丹山路上,桐花盛开,花丛中传来那雏凤的鸣声,一定会比那老凤更为清亮动听(您儿子的才情就像雏凤一样一定比你这只老凤凰的声音还清亮)。
韩冬郎既席为诗相送因成二绝字词解释:
①.韩冬郎:韩?,浮名冬郎,是李商隐的连襟韩瞻的儿子,是晚唐小有名气的诗人,有《翰林集》一卷,《香奁集》三卷。"连宵待坐徘徊久"是残句,原诗已佚。老成:指冬郎虽年少,但诗风老练成熟。杜甫《敬赠郑谏议十韵》:"毫发无遗憾,波澜独老成。"他日追吟:大中五年(公元851年)李商隐将赴梓州柳幕,离长安时,韩?父子为之饯行,?曾作诗相送,其诗有"连宵……"句。至大中十年,李回长安,因作二首绝句追答。畏之:韩瞻的字。
②.十岁:大中五年,韩?十岁。裁诗:作诗。走马成:言其作诗文思敏捷,走马之间即可成章。《世说新语·文学》:"桓宣武北征,袁虎时从,被责免官。会须露布文,唤袁倚马前令作。手不辍笔,俄得七纸,殊可观。东亭在侧,极叹其才。"李白《与韩荆州书》:"虽日试万言,倚马可待。"
③.冷灰:应当是当时饯别宴席上的情景。
④.桐花:《诗·大雅·卷阿》:"凤皇鸣矣,于彼高岗。梧桐生矣,于彼朝阳。"《山海经·南山经》:"丹穴之山……丹水出焉……有鸟焉,其状如鸡,五采而文,名曰凤凰。"《史记·货殖传》:"巴蜀寡妇清,其先得丹穴,而擅其利数世"。
⑤.雏凤:此戏谑韩瞻,并赞其子韩?的诗才。《晋书·陆云传》:"陆云幼时,吴尚书广陵闵鸿见而奇之,曰:'此儿若非龙驹,当是凤雏。'"又杜甫有"清新庾开府","庾信文章老更成"诗句,商隐此言"清"、"老",当即此意。在商隐赴梓幕后不久,韩瞻亦出任果州刺史,韩?必随行,所以这里说丹山路上,有'雏凤''老凤'之声。
韩冬郎既席为诗相送因成二绝背景:
这首诗用一条长题说明作诗的缘由。冬郎,是晚唐诗人韩?的小名。他的父亲韩瞻,字畏之,李商隐的故交和连襟。大中五年(851)秋末 ,李商隐离京赴梓州(州治在今四川三台)入东川节度使柳仲郢幕府,韩?才十岁,就能够在别宴上即席赋诗,才华惊动一座。大中十年,李商隐返回长安,重诵韩?题赠的诗句,回忆往事,写了两首七绝酬答。这是其中的第一篇。酒宴上的蜡烛烧残了大半,烛芯的灰烬也冷却了。用“冷灰残烛 ”,说明送别的筵宴已近尾声,阖座的人触动离情。在这种惨淡的气氛中,十岁的冬郎触发了诗思,飞速地挥写成送别的诗章。这就是本篇头两句对当年情景的追述。别宴的情况交代简略,重点突出冬郎题诗,是为了主题的需要。记事已毕,转入评赞。怎样才能不沦于一般的套语呢?诗人使用了比喻的手法,将冬郎父子比作凤凰,以“雏凤清于老凤声”表明青出于蓝,抽象的道理从而转化为具体的形象。如此还不够生动。诗人又联想到 ,传说中凤凰产在丹山,它喜欢栖息的是梧桐树。经过想象的驰骋 ,便构成这样一幅令人神往的图景:遥远的丹山道上,美丽的桐花覆盖遍野,花丛中不时传来雏凤清脆圆润的鸣声 ,附和着老凤苍亮的呼叫,显得更为悦耳动人。多么富于诗情画意的描绘!看了这幅图画,冬郎的峥嵘年少和俊拔诗才不都跃然纸上了吗?使用活生生的联想和想象,将实事实情转化为虚拟的情境、画面,这可以说是李商隐诗歌婉曲达意的又一种表达形式 。一首本来容易写得平凡的寄酬诗,以“雏凤声清”的名句历来传诵不衰,除了诗人对后辈的真切情意外,跟这样的表达形式是分不开的。
韩冬郎既席为诗相送因成二绝赏析:
十岁裁诗走马成,说的是冬郎,即晚唐诗人韩?的小名。他的父亲韩瞻,字畏之,李商隐的故交和连襟。大中五年(851)秋末,李商隐离京赴梓州(州治在今四川三台)入东川节度使柳仲郢幕府,是指韩?才十岁,就能够在别宴上即席赋诗,才华惊动一座。大中十年,李商隐返回长安,重吟韩?题赠的诗句,追忆往事,写了两首七绝酬答。这是其中的第一篇。
冷灰残烛动离情。酒宴上的蜡烛烧残了大半,烛芯的灰烬也冷却了。用“冷灰残烛”,表明送别的筵宴已近尾声,阖座的人触动离情。正是在这样的惨淡气氛中,十岁的冬郎触发了诗思,飞快地挥写成送别的诗章。这就是本篇头两句对当年情景的追述。别宴的情况交代简略,重点突出冬郎题诗,是为了主题的需要。
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 记事已毕,下面转入评赞。怎样才能不陷于一般的套语呢,诗人采用了比喻的手法,将冬郎父子比作凤凰,以“雏凤清于老凤声”表明青出于蓝,抽象的道理从而转化为具体的形象。光这样还不够生动,诗人又联想到,传说中凤凰产在丹山,它爱栖息的是梧桐树。
经过想象的驰骋,便构成这样一幅令人神往的图景:遥远的丹山道上,美丽的桐花覆盖遍野,花丛中不时传来雏凤清脆圆润的鸣声,应和着老凤苍亮的呼叫,显得更为悦耳动听。多么富于诗情画意的写照!看了这幅图画,冬郎的峥嵘年少和俊拔诗才不都跃然纸上了吗?
驱遣活生生的联想和想象,将实事实情转化为虚拟的情境、画面,这可以说是李商隐诗歌婉曲达意的又一种表现形式。一首本来容易写得平凡的寄酬诗,以“雏凤声清”的名句历来传诵不衰,除了诗人对后辈的真切情意外,跟这样的表现形式是分不开的。
诗的开头就以年岁来表明韩冬郎与众不同,是位少年诗才,再以带有夸张性的比喻赞扬其才思敏捷,点出了诗题中“一座尽惊”的原因。然后补述作诗时的环境氛围,暗指诗的质量也非一般的应酬之作,因为情之所动,言必由衷,当有可观之处。由于古人往往以“龙驹”、“凤雏”来赞誉有奇才的子弟,因此就很自然地联想到凤凰栖息的梧桐以及出生的仙山,借此传说,再作比较。那么,雏凤的鸣声要比老凤的声音更为清越,动听,这是生活中的常理,从而暗喻冬郎的诗作要胜过其父,不但诗句老成,而且其格调也较为清新、轻快而流畅,这样引出的赞语也就容易为读者所接受。因为首句中早已点明冬郎仅是十岁的孩子,所以把他喻为“雏凤”也就十分贴切了。综观全诗,首尾相应,结构严谨,称赞得体,故结句也常为后人引用,以此说明“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道理。
刘禹锡在他的《乐天见示伤微之敦诗晦叔三君子皆有深分因成是诗以寄》一诗虽是感怀之意,其中却也有着推陈出新,青出于蓝的感慨: 吟君叹逝双绝句,使我伤怀奏短歌。世上空惊故人少,集中惟觉祭文多。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万古到今同此恨,闻琴泪尽欲如何。
欣赏过韩冬郎即席为诗相送一诗,我们也当有“雏凤清于老凤声”的志向,向更高的境界迈进......
作者资料:
李商隐(约公元813年--公元858年),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汉族人,原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祖辈迁荥阳(今河南郑州荥阳市),唐代诗人,是晚唐最出色的诗人之一。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其诗构思新奇,风格?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但部分诗歌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清乾隆五十四年《怀庆府志》记载,李商隐死后葬于祖籍怀州雍店(今沁阳山王庄镇)之东原的清化北山下。
韩冬郎既席为诗相送因成二绝就为您介绍到这里,希望它对您有帮助,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不妨分享给您的好友吧,更多你想要的诗句、古诗词,这里都有!
关注微信公众号:miyu_88,精彩内容每天推送!
中国点击率最高的一篇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