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志愿库> 教学研究> 正文

有思维含量的作文教学举隅

2023-07-11 00:28:57 文/高考志愿库

摘 要:有思维含量的作文教学是指向批判性思维和创新品质培养的教学,本文强调思想认知在审题立意中的先导地位,突出反思与修改在构思表达中的重要作用,并结合近几年高考作文命题与写作,阐述了实施充满思维含量的写作教学的具体运作过程。

关键词:思想观照 思维角度 构思表达 反思修改

思维能力是作文的核心能力。事情只有想到,才有可能写出来;只有想清楚,想深刻,才有可能写透彻、写新颖。我们提出写有思维含量作文,并不是说作文没有思维,而是缺乏我们所期许思维品质,要落实到“含量”上。所谓“含量”即思维分量和质地,表现到作文中就是一种批判性思维和创新品质。相对于立意肤浅,雷同,情感虚假,结构程式化,表达媚俗化的浅写作现象来说,我们寻求立意健康深刻,情感真挚朴实,构思简约空灵,表达自然清新,富含理性底蕴的作文,最终旨向言语智慧的人格形成。新课标要求努力“在表达实践中发展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发展创造性思维”,丰富学生思维方面的核心素养,这是语文教学永恒的追求,写作则是检验并提升学生思维品质的最直接体现。

从近些年高考作文发展看,人们越来越重视对思维品质的考?。2005年前多为标题作文、话题作文,给一段材料,限定明确,强调聚合思维。比如以“忘记与铭记”为话题的作文。2006年开始新材料作文,考生可以在整体理解材料基础上作文,也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命题立意突出多元、多层、多样、多角度,提倡发散思维,淡化审题,“不为考生写作设置障碍”,为考生留下广阔写作空间,同时也为套作留下了发挥余地,难以甄别考生的思维品质,影响了考试的信度和选拔功能。出现“任务驱动型作文”,突出情境性、思辨性和驱动性,进一步强化作文的思维含量,较好地做到思维开放性和限定性的统一,也有效地防止了宿构套作。2017年的9道作文题目,有人评价“满地都是思考力”,比如全国一卷选择“中国关键词”“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任务驱动明确,各关键词之间存在丰富的思维张力和层叠的思辨空间,强调思维关联性,体现了很好的思维价值导向。较明显的再如天津卷,在任务指令中提到“十八岁的我们已经长大,今天的重读,是成年个体之间平等的心灵对话、灵魂触摸,是通往理性认知的幽径。请结合自己的的生活阅历深入思考,围绕‘重读长辈这部书写一篇作文。”这是一道“材料+话题”作文题目,材料要求中一再强调“理性认知”“深入思考”,同样在突出思维能力在写作中的核心价值。

可见发展学生思维力,已成为人们的共识。要使学生作文富有思维含量,在写作中离不开思想观照,理性引发,构思表达和反思修改等几个阶段,下面作分别探讨。

一、思想与认知决定作文的境界,写作文首先要练思想,提高认知力

王?维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这里的“境界”是指一个人的思想觉悟和精神品位。作文立意体现的是学生认知能力,如果学生对自然、社会、人生问题缺乏独立思考,深度探究,那么很难独出机杼,写出深刻的文章;如果对立德树人的导向,对核心价值观,传统文化,创新能力和依法治国等方面缺乏理解,就很难把握今年高考作文命题的价值趋向,比如2017年全国二卷六个名句传递出的刚健有为,家国情怀,人格境界,责任担当等主题,如果没有对现实的观察与思考,就很难凝练出这些主题,更不会有深刻的论证和形象的阐发。可见一个人的思想决定他的站位,它是思维活动的导航器。有思想观照的作文,字里行间自然会充满理性的光辉。但是在日常写作教学中人们更多地关注写作技法、结构搭建,语言亮丽,形式新颖等外在的东西,而恰恰忽略了对学生思想的涵养与提升。

那么,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说:“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不是。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作为学生的“社会实践”,就目前来说,主要指学校生活与学习,包括阅读、计算、试验、社团及课堂上的一切活动等等,从这些特殊的实践活动中,获得感性认识,“这种感性认识的材料积累多了,就会产生一个飞跃,变成了理性认识,这就是思想。这是一个认识过程。”思想需要生活积累,更需要理性凝练。反映到文学作品、议论文体中就是文章的主题、观点,这些都是博观约取的结果。在教学中如何丰富学生感性认识,提升认知、凝练思想呢?

1.善于撷取生活浪花,贴紧时代脉搏,提高思想鲜活度。今年全国卷的核心立场和价值导向,无不昭示我们,要关注时代,关注现实生活,“讲好中国故事”。这就需要在教学中,有意识地用现实的活水、社会的风云、时代的旋律、自然的感发,来不断充实“三点一线”单调的学习生活,有计划,有策略地引导他们思考周边发生的事情,拓宽生活境域。每周能够拿出适当的时间观看新闻述评,了解社会现象和热点事件,关注国内外动态,开展专题讨论。在教学内容上,或是按照“一点四面”进行素材整理,或是就某个社会话题开展班级辩论,或是走出校园开展各种专题采风活动等,让学生近距离感受生活,感受时代变化。开拓视野就是开拓思想疆域,不断丰富学生认知,提高他们辨别假恶丑、弘扬真善美的能力。特别是面对今天丰富而迅捷的各种资讯,学生已不是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书呆子,需要放出眼光,充满理性地思考生活,观察社会,用敏感的触角及时到感受时代变化和自我成长。高考作文在这方面就起到了很好的引领作用。向2017年全国一卷的12个“中国关键词” (诸如一带一路、广场舞、共享单车、移动支付等),2016全国三卷小羽创业故事,新课标卷中关于当代风采人物评选标准,无不传递着时代气息,隐含哲理思辨。

叶圣陶先生认为,“作文原是生活的一部分。我们最当自戒的就是生活沦没在虚空中。内心和外界很少发生关系,或者染着不正当的习惯,却要强不知以为知,不能说、不该说而偏要说。……要使生活向着求充实的路,有两个致力的目标,就是训练思想和培养感情。”这里的“思想与感情”都来源于生活,但不是生活的原生态、时代的传声筒,是对生活的提纯与凝练,是反思后的、充满着生命气息的生活图景,也是塑造美好、传播正能量的一种责任担当。

2.善于站在他人的肩膀上,进行对比关联,挖掘思想深度。一个人思想的形成离不开间接地生活体悟,论证观点离不开强有力的论据材料。我们反对作文中“名人开会,名言荟萃”,但也不可能一概排除“名人”的言行事迹,毕竟他们就对生活、社会、自然、人生的体悟和思考是深刻的。可以引导学生学习借鉴,丰富生活体验,内化为自己的价值判断,从而不断提升认知能力和迁移能力。比如考生面对“小羽创业故事”,提出“分享也是一种美”,这契合了十八届五全会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之一的“共享”思想。在论证过程中,考生联想到国内明星企业格力集团董事长董明珠,与合伙人、合作公司分享红利。我们还可以举出马云创办“湖畔大学”,屠呦呦研发青蒿素分享世人,居里夫人提炼氯化镭不仅不申请专利,还将提炼方法公之于众等事例,都可以有力地证明“分享”的观点;也可以“证伪”,举出中国古代很多民间流传的工艺、医学秘方,因不愿分享而失传的事例进行反面对比论证,深化观点。如果没有这些材料的积累,就不能触发联想,也就难以体现深刻的思考力。

思想的深度往往表现为文化的深度。向传统文化回眸,从历史古韵中寻求创新力量,在古今中外文化碰撞中感受时代的强音。这需要考生对一种文化现象要有深度阅读,人们说“不怕千招会,就怕一招精”,用在素材积累上是受用的。2017年全国一卷作文,如果考生熟知对“一带一路”的前世今生,就能实现古今连接,由“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的美妙画面,想到“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的宏达盛况,再到今天中国携手“一带一路”,?建“亚投行”的大国风范。如果考生留意生活中“车子”的变迁,就可自然联想到苏童《自行车之歌》中的一段“黑色的老凤凰”与“橘红的的捷安特”的对话,将人们拉回到20世纪中国那个自行车王国的美好岁月,与当今的“共享单车”时代形成对照。再如有考生在用“美丽乡村”与“广场舞”组合时,与美国的“街舞”比较,从不同娱乐形式中感受不同的民族诉求和审美风格,彰显文化自信和中国智慧。这些联想对比使文章多了一层历史的厚重感与思维的延展度。

3.善于博览经典作品,关注人世百态,拓展思想广度。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前一句是后一句的必要条件,人们要在读书中思索自然、思索社会、思索人生,真积历久则入,唯此才能达到下笔有神的地步。读书可以弥补学生“行万里路”之不足,开拓视野,丰富见识,砥砺思想,充实精神底蕴。我们坚信一点,阅读量和速度上不去,视野不能尽可能地拓宽,思维能力就上不去。读名著是一项系统工程,可以有计划地从起始年级开始,比如对《红楼梦》研读,从初识人物、把握情节到走进人物内心世界、了解人物情感价值追求,再到小说的意蕴层面美学品格,要历经多个回合的品读体验和思考,也可借助大家的解读,形成个人的阶段性认识。当然读书不可能立竿见影,一蹴而就,特别对紧张备考的高三学生而言,听起来似乎奢侈。他们一般不会拿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研读大部头作品,只能求其次,用心研读课本或短小精悍的时文美文,也可以有意识从历年高考阅读文本及各地模拟题中,提取思想素材,做好分类整理;而不仅仅建立在做几套训练题上,毕竟这些文本经过了出题者的千锤百炼,文质兼美,体现一定价值导向,有助于提升认知能力。比如2017年全国一卷《天嚣》反映的“帮助别人,也是帮助自己”主题,同时也赞颂了科研工作者高度的责任意识,较好地体现了*,阅读的过程就是对学生思想洗礼和引领的过程。如果迁移到“小羽创业”写作中,就是“赠人玫瑰,手留余香”的分享精神。这也不失为提升思想境界的途径。余党绪老师为了锻炼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理性判断能力,提倡学生读富有思辨性、哲理性的杂文,“让思想摇撼心灵”,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思想的炼成绝非一朝一夕,一招一式,读书多并不意味着有思想,有思想并不意味着能契合语境写出好文章。只有在现实语境下,把读书与思考结合起来,生活与体悟结合起来,阅读与练笔结合起来,经过自己反复质疑与思索、解释与求证,转化为个人“活”的资源,才能彰显思想的高度与魅力。当然,学生思想的形成除课堂有效教学,课外大量阅读外,还与社会生活实践,家庭成长环境等息息相关,这一切又离不开学生个体观察、体悟与情感,更离不开凝练思想的最小心智单元??思维??积极参与,特别是批判性思维。一篇文章的写成,必然要经过理性思维的点燃与逗引。

二、审题与立意是理性思辨的过程,目的是寻求最适合的思维角度

作文有自命题和他命题两种形式,前者有感而发,或是不平则鸣,不需要审题,可以率性而为,一气呵成;后者有任务驱动,有形式限制,需要弄清写作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体现思维的强度与挑战性,是作文测试的主要形式。近年来,材料作文一直是考查的主流。根据材料呈现方式不同,可分为叙述类、话题类、格言类、漫画类、隐喻类、寓言类、自选关键词(句)等,面对材料,要审题立意,如何理性考量,寻求适合的思维角度(这里的“适合”有两层含义,一是适合命题含义,再是适合自己的素养积淀。)下面结合近几年高考作文,谈谈审题立意的思辨过程。

(一)审清层次关系,明白材料含义

新材料作文一般有材料和指令两部分构成,材料中每一句话都经过命题者反复推敲斟酌,都有明确或是隐含的意义指向,可以说“微言大义”。从2017年高考作文材料呈现看,与往年相比主题更集中,文字更简练,指向性更明确。审题就是捕捉弄清句间逻辑关系,还原出题者思维路径,准确进入命题者预设的弹性空间的过程,寻求“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的精彩。根据材料表述特点的不同,审题立意可从以下几个角度思考。

1.起承转合,挖掘思维拐点。比如2017山东卷作文。

①某书店开启24小时经营模式。②两年来,每到深夜,当大部分顾客离去,有一些人却走进书店。他们中有喜欢夜读的市民,有自习的大学生,有外来务工人员,也有流浪者和拾荒者。③书店从来不驱赶任何人,工作人员说:“有些人经常看着看着就睡着了,但她们只要来看书,哪怕只看一页、只看一行,都是我们的读者;甚至有的人只是进来休息,④我们也觉得自己的工作是有意义的。(序号笔者所加)

①“起”交代话题,事件的起因,即“书店24小时经营模式”;②“承”话题的展开或蓄势,书店24小时经营模式开启后带来的社会效果,这一做法符合实际需求,惠及民心。③“转”,思路的转换,这里往往体现命题者的意图。对于“有些人”“有的人”的态度,我们要消除偏见,学会尊重、理解、关爱他人,提倡全民阅读,构建社会和谐。④“合”预示结果或目的意义。“觉得自己的工作是有意义的”,交代为什么这样做、如何践行人生意义等有关人生观、价值观的话题指向。

在起承转合的叙事类材料中,一般更注重“转”的意蕴,它往往透露着命题者情感态度价值观。如上文中的“但”“哪怕只”“都是”“甚至”这些词语都隐含着出题者的价值取向。很多情况下“转”与“合”在层次上往往合成一句话。再如湖北高考作文题目:

①泉水在地下蓄积。②一旦有机会,它便骄傲地涌出地面,成为众人瞩目的喷泉,继而汇成溪流,奔向远方。③但人们对地下的泉水鲜有关注,其实,正是因为有地下那些默默不语的泉水的不断聚集,才有地上那一股股清泉的不停奔涌。

③句中“但”“其实”“才”,命题者的抑扬褒贬,尽在其中。如果不考虑这一句,从①②句看,可以论证量变与质变、积累与飞跃、厚积与薄发、机遇与准备的辩证关系,但是有③的转折,立意方向更为明朗或是单一,可以论证人生只有在岁月中不断积蓄,经受历练,才能在积淀中升华,实现人生的华丽蜕变,也就是“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不吃苦中苦,难为人上人”一类的话题。

从思维训练的效果来说,材料中设置拐点,命题预设性加强(甚至有时命题者站出来直接挑明),利于迅速确定思维角度,不利于拓展学生思维空间。对此上海阅卷负责人周宏比较上海与法国的命题后,表达了这样的看法:“上海卷从材料和写作要求中体现的是‘我要你思辨,而法国卷是‘我要思辨;上海题的限制太多,而法国是尽量开放;上海的导向很明确,但法国却隐去导向。”从2017年全国卷的三套作文题的材料看,这种“转”的意味明显减弱或是淡化,为考生留下较宽的思维空间。

2.分项列举,确定思维意向。分项列举式是指在一个话题或一种情境中,对事件的判断,举出不同人的态度和价值取向,暗示不同的思维写作空间。它是对并举式材料作文(比如2014上海卷关于“自由”的命题)的发展,立意呈现对话多元性,理性思辨复杂性等特点。比如2017年全国卷Ⅲ作文:

今年是我国恢复高考40周年。①40年来,高考为国选材,推动了教育改革与社会进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②40年来,高考激扬梦想,凝聚着几代青年的集体记忆与个人情感,饱含着无数家庭的泪珠汗水与笑语欢声。③想当年,1977的高考标志着一个时代的拐点;④看今天,你正与全国千万考生一起,奋战在2017的高考考场上……

在“高考”话题下,材料中①②句用句号断开,①侧重从对社会功能角度谈高考,为国选才,推动改革,成就瞩目;②侧重个体奋斗,家庭期许,凝聚记忆、情感,充满丰富的人生体验。③④句放到历史长河中,“想当年”“看今天”,从今昔对比中生发对高考的感慨与豪情。这四句话虽然在形式上构成并列的几个思考维度,但实际上是?密关联的一个思辨整体,字里行间暗示思维的生长性和正面的价值取向。结合任务指令,以“我”的视角,可以概括为国选材与社会进步,时代拐点与国家走势,个人奋斗与家庭期许,历史沉思与当下使命,集体记忆与个人情感,今昔对比与感慨生发……

分项列举,提供多个思维角度的材料作文,近年来渐趋走俏。再如2017年上海卷“谈预测”,浙江卷“人要读的三本书”,2016全国二卷有关“语文素养”提升的三个途径,2017年全国卷Ⅱ当代风采人物中大李、老王、小刘,等等。这样的命题思维含量大,思考角度突破了非此即彼的二元模式,有碰撞,有比较,有整合,有着广阔的表达空间,为思维提供了横向拓展与纵向深入的广泛可能性。审题立意时要注意结合自己的素材积累,积极调动生活经验,在拥有丰富论据前提下确定自己的写作走向。

3.自由组合,突出思维关联。命题者提供几个关键词或名言警句,要求考生结合给定的情境,在整体把握所有材料的基础上,进行归类整理,自由选择其中的两三个词或是句子,搭建思维联结,确定立意方向,努力使名言内涵与自己的思考熔为一炉。这种命题形式,突出思维关联性(相似、相关或对照),逻辑性和张力弹性。命题者在引领价值观的同时,“鼓励关键词搭配组合的创造性,为批判性思维的发挥预留了很大空间”。比如2017全国二卷:

从所给出的6个古诗句选2个或者3个,自行立意,确定文体,自拟题目。

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③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李清照)④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魏源)⑤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做,敢当。(鲁迅)⑥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以上来自不同时期的中华名句,涉及到个人、社会、国家等不同层面。审题时要理解每句话的内涵及角度,激活联想力,寻求各句间因果逻辑,还原积极向上的生命图景,论证传统文化化育后人的作用。如选择①②⑤三句话为基础进行相关性组合,它们分别就自强奋发、家国之爱、敢于担当来说的,以此作为立意基础。其因果联系是因为有爱,所以担当;因为担当,所以要有奋发有为的素养与行动。考生将这样的“感触与思考”,通过理性思维描绘故事画面或是展开思辨论证,表达敢于舍弃近景着眼远方,舍弃私利谋求大局的“大我”形象。当然每两三句组合,都会呈现出不同的逻辑框架和思维愿景。这与全国一卷选取“中国关键词”不同在于,不仅仅是思维连接与写作导引,更加强了具体语境中语言运用能力的考查,同时名句的合理引用,也是意境点燃和思想境界的提升。

4.事件评述,着眼辩证分析。材料有事件叙述和评述两部分组成,评述一般是指事件的影响。如2017年全国一卷:

因父亲总是在高速路上开车时接电话,家人屡劝不该,女大学生小陈迫于无奈,更出于生命安全的考虑,通过微博私信向警方举报了自己的父亲,警方核实后,依法对老陈进行了教育和处罚,并将这起举报发在官方微博上,此事赢得众多网友点赞,也引发一些质疑,经媒体报道后,激起了更大范围、更多角度的讨论。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给小陈、老陈或其他相关方写一封信,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完成写作任务。明确收信人,统一以“明华”为写信人,不得泄密个人信息。

先是叙述“小陈举报父亲”的经过,评述部分为“此事赢得了众多网友的点赞,也引发了一些质疑,经媒体报道后,激起了更大的范围、更多角度的讨论。”审题首先弄清事件的前因后果,然后重点看评述部分人们对事件的态度,“点赞”者有之,“质疑”者有之,不仅如此还有“更多角度的谈论”,命题者设置了尖锐的冲突与思辨,这意味问题并非非此即彼的简单,其中有私情也有公理,有道德伦理,也有法制规则,需要结合具体问题辩证分析。无论站在小陈,老陈,还是其他角度(比如网友、媒体、交警等),都要综合材料,就事说理,观点明确,服务于要论证的观点。比如下面是考生的一个作文片段:

之所以有一些争议和质疑,是因为他们没有将心比心,没有同情的理解,而是一个凑热闹的看客和冰冷的旁观者。当这件事成为一个大众话题时,你成了被消费的热点。大众传媒从这条新闻中各取所需:网友需要的是伦理冲突和情法争议,媒体需要的是劲爆新闻和反常故事,评论员需要的是噱头和谈资,交警需要的是普法案例,律师需要的是以案说法,道学家需要的是道德高地,微博需要的是能增加点击的热点,微信圈需要的是能刷屏的温暖鸡汤。而这一切,与你的需要没有关系。作为一个曾一直努力想让父亲改掉抽烟习惯的我知道,作为女儿的你,要的只是父亲能改掉这个开车陋习,要的是父亲免于被这种陋习所伤害,要的是开车的父亲平平安安回到家中和你一起吃晚餐。从新闻看,你的目的已经达到,父亲后来领悟到“觉得女儿确实说的很有道理,她是在对家人的生命负责,也是对家人爱的一种体现”。??父亲理解了你的良苦用心,读到了你的爱,那就足够了。

这段文字观点很明确,支持小陈的选择。从现象到本质分析了事件造成影响的原因,作者站在各大众媒体的角度,指出他们这样做是追求各自的需求。并告诉小陈,这些都可以完全不顾,坚持自己初衷,做应该做的事情。文章结尾最后写到“小陈,这一次事件你可能已经感受到了舆论的多元与复杂,当你走向社会,会更多接触到这种舆论生态,请坚守自己强大的内心,坚守自己内心崇高的爱与原则。”评论他人的事,展示自己的思维判断。从这段文字看,作者立意深刻,是基于对材料的整体把握和辩证分析。这类材料特点往往将对立矛盾的事物并列,富有冲突性的言论并置,让读者在纷争的情境中辨别、推断、确定自己的价值取向,成为由读转为写的恰切的思维角度。充满思维含量的写作不是肯定或否定任何一方,而是从双方乃至多方中辩证地挖掘思想根源,寻求合理因子,成为支撑、营养自己观点的骨架与血肉。

新材料作文不论怎样表述,都需要化整为零的理性分析和归类概括的聚合思维,目的是选准角度,准确提取关键词,确定写作重点。向全?卷Ⅲ“小羽创业”的关键词可提取为“小羽”“创新”“规范”(“标准”)“致富”,由此确定立意,反映小羽的优秀品质,或论证继承与创新等;全国卷Ⅰ漫画作文,根据画面内容可提取关键词为“分数”“奖惩”,写作范围指向教育或是单位绩效考评。

审题立意,读懂材料的同时不可忽略作文指令部分的关键字眼。为了防止宿构,新材料作文由原来话题作文的“四自”( 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自定立意,自选文体),增加了限制因素,任务更加明确,写作情境性更强,思维角度也更加灵活。比如2017年全国一卷,核心任务是“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这里强调“你所认识的”,意在激活你的生活体验和独立思考,“外国” 写作指向“中国关键词”,体现中国特色的,也可以外国对比。“青年”,提示写作对象是同龄人,要善于换位思考,关注共同喜欢的关注。写作的目的是“读懂中国”,这就意味要从不同侧面的展示你心中的中国,让外国青年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避免宏大叙事,一味赞歌,这样反而达不到写作的目的。因此在审题时,要“问而辨之”,密切关注任务驱动中的关键字眼,基于自己的认知背景、思想境界和素材积累,筛选整合归类,并紧扣材料内涵,建立思维框架。

(二)避开审题误区

对新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要防止以下几个思维误区。

1.先入为主。不认真阅读材料和任务指令,未能准确把握概念,看似相识,就按照惯性思维,想当然地就确定了作文立意,忽略了材料的情境性和思维多元性特点。或是对初始立意缺少质疑思辨,缺少比较判断,导致立意肤浅,脱离材料,歪曲命题意图,结果偏题跑题。

2.断章取义。从整体上未能把握材料,没有弄清逻辑关系,偷换概念,忽略任务要领,抓住一点,不及其余。或是把材料只是当作引子,然后按照自己的思路天马行空,游离话题,脱离了材料暗含的指向。

3.画地为牢。新材料作文思维角度多元,立意要建立在论据丰富的基础上。可是审题时忽略了这些,确定了立意角度,结果没有相关的典型论据支撑。这就是人们说的“有想法无素材”,只得罗列拼凑,泛泛而谈。

三、构思与表达:构筑思维的点线面,转化思考的语言意味

写作过程是按照立意指向逻辑展开的过程,为了感染读者、说服对方,就要选择典型形象或用有力的论据构筑文章的点线面,搭建思维框架,进行谋篇布局。这里的“点”是思维切入,“线”是叙事线索或是论证结构,“面”是场面或是材料运用。“点线面”可以纵式、横式、纵横交错展开或是采用蒙太奇连缀成文,其实质体现了思维的思辨性、逻辑性和批判性。因为在构思过程中,学生总是带着自己隐秘的经验,寻求与作文任务内在逻辑上的合二为一,唯此才能畅快地抒写立意,阐释观点,把思考力转化为有意味的语言形式。

作为叙述类文体,借助鲜活形象,使文章充满生活气息和生命情调,这离不开发散思维。鲁迅先生讲的“杂取种种,合成一个”,前一句强调思维发散,后一句强调在分析、比较、判断、综合基础上的思维聚合。《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和幻想,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想象能力是思维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创新的源泉。一切联想与想象都是建立合规律合目的基础之上的。虽然形象缤纷,但也需要选择思辨;虽是文采斐然,但需要理性推敲;虽然情感浓郁,但需要反省过滤。

下面是熊芳芳老师拍案叫绝的一个作文片段:

我所认识的中国,首先是一个绝美的中国,诗化了生活的中国。在“书藏绝妙画,月赏无声诗”的情调中,人类世俗世界的滔天利欲同满地芜秽皆如落叶般纷纷而下,留下的是母亲温暖的手痕与翰墨词曲的淡香。不信?且听我细讲:

京剧生旦净末丑,讲究的无非是八个字:无声不歌,无动不舞。以程派程砚秋大师的表演来讲罢,那凤眼传神,柳眉入鬓,说不尽的“琐窗风雨古今情,梦绕云山十二层”,看不够的“绮罗人物,薄透凝脂”,程先生是乾旦,且身材高大,如何能如李碧华所言“一笑万古春,一啼万古愁”?个中关窍,便在“情境”之中,是以虽非莺莺小姐,亦能为闺房之秀;虽无草满花盈,胜似万紫千红。

《管子》曾言:“巧目利手,不如拙规矩之正方圆也。”我所认识的中国,又是一个长幼有序、温文有礼、有分有寸的中国。

河南考生 《苦辣酸甜神州味,生旦净末华夏情》

以上片段以具有中国特色的京剧和美食为关键词,以形象诗化的语言向外国青年描绘了生旦净末丑的曼妙身姿、含情万种,表演绝妙给人丰富的想象和无穷的韵味。层次过渡自然,思路清晰。多用并列对称式思维,体现在文脉上,关键词并列呈现,标志词(“首先”“又是”)次第展开;句式运用整散结合、长短相间,体现着作者高超的语言运用能力。在整体结构上呈现框架式特点,使用小标题、过渡语或标志性语句。再如河南考生《中华文化,绚丽如花》中用“‘一带一路,正唱响中国国际新篇章”“共享单车,正点亮国内创新指路灯”“中华美食,正掀起中国文化世界热”三个句子架起全文,体现考生很好的擒题能力和谋篇布局的思维力。

作为议论性散文,是高考作文中最常见、最能体现思辨的体裁。观点明确,分论点清晰,论据充足,论证过程严密。确定立意后,搭建论证思路,应注意以下几点:

1.列提纲。古人讲“意在笔先”“胸有成竹”,都在强调行文之前的构思,即列提纲或是打腹稿。提纲是思维的线索,文章的骨架。列提纲有助于学生理性地组织文章,使整篇文章“秩序、联络、统一”。“把所有的材料排列成适宜的次第,这是‘秩序;从头至尾顺当地连续下去,没有勉强接榫的处所,这是‘联络;通体维持着一致的意见、同样的情调,这是‘统一”(夏?尊、叶圣陶《文心》267)但有很多同学不善于列提纲,提笔就写,缺少整体规划,脚踩西瓜皮走到哪里滑到哪里,出现偏题离题现象。因此在教学中要教给学生列提纲的一些程序性知识。比如议论文体,要扣紧材料,运用“头脑风暴法”和“问题支架法”生成思路,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展开。特别在分析问题环节,分论点是分为几个方面并列展开,体现思维的周密性;还是递进深入,体现有表如里思维的深刻性;抑或纵横交织,开合有度,体现思维的弹性和张力,都要提前做好运思。

2.想素材。“写什么”总比“怎样写”重要,提纲之下必有实例材料,素材是思维的面料,其丰富新颖关乎作文的创新品质。分论点要选用哪些素材作为论据,要心中有数。选用鲜活丰富而又典型的论据材料,是体现思维创新的一个重要方面。写作展示了一个人的阅读面和理解事理的深度,渗透着个体反思和省察意识。我手写我心,“心”即对外界的认识判断和批判创新。比如有这样一个作文题目:

岛屿矗立在海上,当茫茫海水退去的时候,却发现自己与大海紧密相连。

这是一道隐喻型作文,思维容量大,思辨性强,“岛屿”“大陆”“海水”寓意是开放、多元的,写作空间很大。有学生列举古代隐士陶渊明,《鲁滨逊漂流记》的鲁滨逊,他们看起来与世隔绝,其实与社会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个素材运用的很巧,一定经过了作者反?的质疑和思索、解释与求证。

素材运用要简约灵活。当思路一旦打开,各种意象、素材纷至沓来,需要剪裁而绝非凑数罗列。或是深入评述,或是点到为止,或是由点到面,运用贵在精道。当然在写作过程中对预设素材是可以调换的,在符合逻辑的基础上,选用在论证过程中临时“冒出来”的素材或是想法,也是很常见的现象。

3.扣材料。新材料作文任务驱动明显,要求考生就事说理,在一定的情境中分析解决问题,材料是构思的“把线”,无论思维的风筝如何飞扬,都要在材料牵动下展开。而不是开头点一下材料,便信马由缰,甚至云山雾罩。事实上给限定作文,有利于学生思辨性和思维深刻性的培养;相反,脱离了材料和限制语,作文也就失去了针对性和说服力。

扣材料就是扣观点、抓意蕴,而不是机械地把材料抄一遍。向2017年浙江卷作文“人要读三本书”,都有所指代,“有字之书”即各种经典书籍,“无字之书”指生活本身需要领悟的书,“心灵之书”是促进内心反思成长的书。写作时紧扣“这三本书”,既可以由浅入深,阐明关系,体现层次性,也可以从一点切入,辩证分析,体现内在关联。不管怎样,都要在“三本书”隐喻的范围内建构谋篇布局。

4.有意味。意味来自情趣和理思,表达的上有意味表现为艺术的陌生化处理和思维的更进一层,体现对生活的审美观照和理性思考,引发人们深入探究的欲望。这是语言表达追求的境界。比如全国二卷写作命题,考生在《折桂送月》中的作文片段:

也曾道“花市光相射”不抵“桂华流瓦”,也曾言车马骈阗不胜“耿耿素娥欲下”。但在灯花辉煌的诱惑下,现代人依然抛弃了月光。似乎是应了“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的话,自从选择了灯火,人心便失却了照四方的豁达崇高,真的只讲一堂之光了。

承天寺的月光“如积水空明”造就苏轼的明净。长安的月色伴着捣衣声,一点一点颤动李白的忧心。塞外的月走了八千里铺满九州的皓影,征人们知道该要回家。

可是中国的月光与自然的山盟海誓都打破。白居易若想“月中寻桂子”,怕是只能找到航天局测绘的月面地形图。

文段的意味体现在一是作者引述诗句、点化诗歌意境,给人丰富联想的空间;二是在明朗、浸润着生活气息的文字表述中,渗透了作者对现代文明之痛的理性忧思,比如文中的“塞外的月走了八千里铺满九州的皓影,征人们知道该要回家”“怕是只能找到航天局测绘的月面地形图”等句子,都能看出文辞干净利落与雅致深刻。

如果把列提纲作、扣材料看作构思的“线”,想素材是思维的“点”,记忆中的素材多以点状存活,需要盘活、筛选与整合,那么“有意味”就是信息转化后的“面”,即构思的成果。这里的“点线面”完成了构思与表达,使作文成为完整“体”的存在。

四、反思与修改:润色思维,凝练思想的必由之径

考场作文是急就章,卷面上不允许修改,但是反思要贯穿写作始终。反思即“回问自己”。比如?材是否符合题意,是否与观点一致,还有没有更好的材料,等等;反思就是与隐含的读者对话,“这样写读者是否读明白,能不能被打动”“阅卷老师能否看到我的亮点,怎样规避不足”等。这种批判性思维有助于写作者一直保持在“慎思”中展开创造,舍弃一些肤浅的想法。但这种写作心态不是考场上一时形成的,需要平时的历练,让反思与修改成为润色思维,凝练思想的必由之径。

善于修改是一种良好的思维品质,但并不是每一个学生都能做到。主要责任在教师,因为很多教师舍不得给学生提供修改思维的机会。作文教学中,往往是有批少改,有讲评少升格训练,或是简单打一个分数;学生关注的也是分数,很少揣摩或是理会教师的评语,写一次作文,得一个分数,听一次讲评,便了事。至于为什么得这个分,教师缺乏可操作性强的评分标准,往往是笼而统之,大而化之。专家讲作文来源于现实生活,要抒发真情实感,此话不虚,但是老师向学生这样讲就等于隔靴搔痒,无济于事。关键是引导学生怎样阅读生活、读懂生活、构建生活,建立理性训练思路,激发写作兴趣。正如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说的生活是“享受”,是“领略”,是“培养生机”。这需要还原学生真实写作场景,即在写作中学会表达自己,在写作中学会反思、省察生活,寻求自己应有的生活图景和生命状态,并能够负责任地表达出来。在具体操作层面学会推敲立意、结构和语言,也就是推敲思想、思路和思维,看它是否紧贴材料、符合写作要求,真正表达了自己的思考。一篇好的文章看似妙手偶得,实际上要经过千锤百炼的打磨和润色。这就是修改的功夫。

修改需要系统全局性考虑,更需要批判性思维。修改的过程就是一种阅读梳理、质疑解惑、分析综合、观点生成、深度思考的探究过程。教师要侧重对修改的程序性知识的指导和要求,而不是大撒把,或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今天训练开头,明天训练结尾,今天训练并列式,明天训练递进式。比如对于一篇议论文来说,修改需要经历调准立意,理顺思路,激活思维,辩证思考,润色表达几个环节,每个环节都要在立意的统帅下建立一种联系和思维框架,这种联系或关系又是在“旧我”与“新我”的批判性对话中,呈现出的新的生命图景和思维品质。

(郭毅 山东省德州市乐陵第一中学 253600)

中国点击率最高的一篇文章 !

图文推荐

列表更新